![]()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出于工业的空白和物资的匮乏,侵华日军所使用的各类装备往往会成为千千万万的抗日军民们眼中的战利品,而在鬼子军事后勤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的便携式饭盒——尤其是九二式饭盒,同样是最受欢迎的缴获之一。
![]()
九二式饭盒诞生于1932年,也就是日本所谓的皇纪2592年,这种饭盒在日军内部也被士兵们俗称为二重饭盒。不过这种饭盒的设计蓝本并非源于日本本土的原创,而是取材于德军大名鼎鼎的M31式野战餐盒。出于M31式野战餐盒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鬼子便将M31式野战餐盒的设计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从而诞生了九二式饭盒。
![]()
九二式饭盒整体是采用铝制材料制作而成,铝这种金属具有质量轻、耐腐蚀等优点,对于需要在行军作战中携带的饭盒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材料。其外形呈现出椭圆且向内弯曲的形状,恰似标准的猪腰子样式。这种独特的外形有着实际的军事用途考量。在行军的时候,这种形状可以更好的贴合在人体或者背囊上,可以减少晃动和碰撞,降低对士兵行动的干扰,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空间,方便携带更多的其他物品。
![]()
九二式野战饭盒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饭盒、饭盒盖和内皿。主盒的容量达到了2升之多,这在当时的野战饭盒中算是比较大的容量了。而且其内外还设置有两个清晰的刻度。这两个刻度有着实际的使用意义,倘若用来蒸米饭的话,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是2合,上面的刻度则对应为4合。按照1合为180毫升的容量标准来计算,2合就是360毫升,4合则是720毫升,这种饭盒的容量着实不算小。
![]()
在通常情况下,当鬼子们在野外就餐的时候,饭盒的分工也十分明确。饭盒用来装大米,内皿用来盛味增汤之类的汤类,而饭盒盖子当然是用来盛菜了。这种合理的分工设计,使得日军士兵在野外就餐时能够相对有序地进行饮食,提高了就餐的效率。
![]()
除了基本的盛放食物功能外,九二式饭盒在细节设计上也颇为用心。饭盒上除了设计有铁丝提手便于携带之外,盖子里还有专门放筷子和勺子的隔层。这个铁丝提手看似简单,却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士兵们可以通过提手轻松地拿起饭盒,无论是在行军途中转移还是在就餐时移动饭盒,都非常方便。而盖子里的隔层则体现了设计者对餐具收纳的考虑,将筷子和勺子放在专门的隔层中,可以避免它们与食物相互碰撞和污染,充分考虑了日军士兵在野外就餐的各种需求。
![]()
在战争早期的时候,九二式饭盒还专门配备有一个保温袋。在资源相对充裕的时期,制造这种保温袋的材料主要是优质的动物皮毛,比如狐狸皮、羊皮等。这些动物皮毛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持饭盒内食物的温度,对于保持体力和士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推进,到了战争后期,由于侵略者在资源方面的极度匮乏,日本国内的经济和资源已经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保温袋的材料逐渐地变成了普普通通的粗布。粗布的保暖性能远远不如动物皮毛,它无法有效地阻挡热量的散失,饭盒内的食物很快就会变凉。这对于在战场上作战的日军士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