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看古装剧,那些威风凛凛的将军们一个个英勇无敌,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李元霸双锤打遍天下无敌手,杨宗保和穆桂英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更是家喻户晓。
![]()
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我们从小听到大,电视剧里演了一遍又一遍,可你知道吗?历史书上压根就没这些人!没错,你崇拜了这么多年的英雄,其实都是后人编出来的故事。
那么,这些"假将军"到底是怎么骗过我们这么多年的?他们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说起李元霸这个名字,喜欢看隋唐英雄的观众肯定不陌生。
电视剧里的他长得尖嘴猴腮,瘦得跟竹竿似的,可手里那对大锤加起来足足八百斤重。
这家伙力大无穷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就能把二百三十万大军打得屁滚尿流,被封为"隋唐第一勇士"。
剧里演他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李世民的亲弟弟,那战斗力简直逆天。
![]()
翻开真正的史书看看,李渊确实有个儿子叫李玄霸,注意是"玄"不是"元"。
这孩子是李渊的第三子,可惜命短,十几岁就死了。
什么双锤?什么单挑大军?统统都是假的!李玄霸压根没机会上战场,更别提参加什么隋唐战争了。
小小年纪就病死在家里,连马都没骑过几回。
后来那些写评书、编小说的人觉得故事不够精彩,就拿李玄霸这个名字做文章。
把"玄"字改成"元"字,再给他安排上神力,编出一堆惊天动地的战绩。
老百姓爱听英雄故事,这故事就这么一代传一代,传着传着大家都当真了。
![]()
电视剧导演更是变本加厉,各种特效加持,把李元霸拍得神乎其神。
说到杨家将,那可是抗辽的英雄世家。
电视剧里演得惊心动魄,金沙滩一战打下来,杨家男丁死伤殆尽,就剩下杨六郎一个人苦苦支撑。
这时候编剧给他安排了个儿子——杨宗保。
剧情里的杨宗保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武艺,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
为了破天门阵,他跑到穆柯寨去搬救兵,结果碰上了寨主的女儿穆桂英。
两个年轻人打着打着就看对眼了,最后成了夫妻,一起保家卫国,那叫一个感人。
![]()
这故事拍成电视剧收视率爆棚,穆桂英挂帅的戏码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可是历史记载的杨家三代人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就这三个人,清清楚楚写在史书上。
杨家的族谱翻遍了,也找不到杨宗保这个名字。
至于穆桂英?更是子虚乌有。
杨延昭确实有个儿子叫杨文广,人家才是真正的杨家第三代,在西北抗击西夏立过功。
编剧们为了让故事更好看,硬生生造出了杨宗保和穆桂英这对神仙眷侣。
![]()
一个英俊潇洒,一个巾帼英雄,还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谁不爱看?观众看得入迷,时间久了就把戏当成了真实历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这首《木兰诗》咱们上学时都背过。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连迪士尼都拍成了动画电影。
诗里说她女扮男装上战场,一打就是十二年,杀敌无数屡立战功,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战友们才恍然大悟:"啊?你是女的?"
这故事听起来确实励志,问题是细想想到处都是漏洞。
![]()
古代军营里都是大老爷们,吃饭睡觉上厕所洗澡,天天挤在一起。
一个女孩子混在里面十二年,真的能不被发现?就算她演技再好,总有露馅的时候吧?
再说体力这事儿,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弱一些,这是生理构造决定的。
行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背着几十斤的装备走上百里路,到了战场还得拼命厮杀。
偶尔一两次可能还能撑住,十二年不间断?这不科学啊。
古代参军的审查可严格了,要查户籍、验身份、看体格。
就算能骗过征兵官,军营里还有各种规矩。
女扮男装想蒙混过关?难度系数比登天还高。
最关键的是,正史里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是零。
![]()
唐朝以前的史书翻个遍,没有任何关于她的只言片语。
《木兰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里,但这首诗到底是真人真事改编,还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至今没人说得清。
真实的历史往往平淡无奇。
李玄霸病死在家,没什么故事可讲。
杨文广虽然也是将军,但战绩和他爷爷杨业比起来差远了。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巾帼英雄,可她们的事迹大多没有详细记载。
老百姓爱听的是传奇,是那种听完热血沸腾、拍手叫好的故事。
![]()
一个瘦弱少年力大无穷打遍天下,这多带劲!将门虎子和女将军谈恋爱还能一起杀敌,这多浪漫!弱女子替父从军还能建功立业,这多励志!
说书人懂这个道理,小说家也懂,电视剧编剧更懂。
他们拿着历史的边角料,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炮制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观众看得爽了,这些故事就流传开了,越传越神,越传越真。
朝代更替,真实的历史文献有些丢失了,有些记载不全,给了这些虚构故事生长的空间。
加上古代普通人识字率低,大家获取历史知识主要靠听书、看戏,那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自然比枯燥的史书更受欢迎。
电视剧的威力就更大了。
现代人看电视比看书多,一部戏播出去,几千万甚至上亿人看到。
![]()
剧情设计得跌宕起伏,演员演得声情并茂,配上激昂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观众很容易就入戏了。
看多了自然就信了,还会讲给别人听,就这样以讹传讹。
古人创作这些人物形象时,心里想的可不是要骗人。
他们是在表达一种理想,一种对英雄的崇拜,一种道德追求。
李元霸代表了力量的极致,杨宗保和穆桂英代表了忠孝节义,花木兰代表了孝道和女性的勇敢。
这些虚构的人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
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勇敢无畏、男女平等,这些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假将军"的文化价值一点不假。
问题在于很多人分不清文学和历史的界限。
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夸张、想象,历史记载必须真实、客观、有据可查。
看小说、看戏、看电视剧时可以尽情享受故事,但不能把这些当成真实历史来学习。
现在的影视作品更喜欢打"历史正剧"的旗号来吸引观众。
明明是戏说,偏要包装成历史,这就容易误导人了。
特别是小孩子和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观众,很容易把电视剧里的情节当成真实发生过的事。
![]()
教育和科普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学校历史课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哪些是真实历史,哪些是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如果有虚构成分,最好在片头或片尾标注清楚,让观众心里有数。
知道真相后,很多人心里会有落差。
从小崇拜的英雄居然是假的?那种感觉就像发现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一样失落。
有些人甚至会愤怒,觉得被欺骗了这么多年。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
虚构不等于没有价值。
![]()
李元霸教会我们什么叫勇武,杨宗保和穆桂英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贞,花木兰展示了什么是孝道。
这些精神内核是真实的,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他们的精彩。
李世民统一天下建立贞观之治,杨业一门忠烈世代抗敌,还有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这些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同样可歌可泣。
我们不需要虚构的"假将军"来填补精神空白,历史长河里有的是真正的榜样。
关键是要有辨别能力。
看故事时享受故事,学历史时尊重史实,把两者分开看待。
虚构的文学形象可以给我们精神激励,真实的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
年轻一代更需要建立这种意识。
现在各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小说、游戏层出不穷,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如果没有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被带偏了。
多读书,多查资料,多思考,别轻易相信看到的一切。
有个讽刺的现象:虚构的"将军"家喻户晓,真实的英雄却少有人知。
问一百个人李元霸是谁,九十九个能答上来。
问李玄霸是谁?恐怕一百个里有九十五个摇头。
![]()
杨家将确实是抗辽英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战功赫赫。
杨业被契丹俘虏后绝食而死,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杨文广在西北战场也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真人真事,可电视剧不爱拍,观众也不太关心。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千年,可真实的女性英雄呢?平阳公主李秀宁,李渊的女儿,率领数万人的"娘子军"帮父亲打天下。
梁红玉,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妻子,亲自擂鼓助战大败金兵。
秦良玉,明朝女将军,带领白杆兵抗击后金军队。
这些人物都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事迹一点不比花木兰逊色。
为什么真实的历史不受待见?因为真实的历史没那么戏剧化。
真实的战争残酷血腥,没有那么多一骑当千的镜头。
![]()
真实的将军也会打败仗,也会有各种人性弱点,不像虚构人物那样完美无缺。
真实的爱情故事可能很平淡,没有穆桂英招亲那样的浪漫情节。
可历史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真实。
那些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困境中做出的选择,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有力量。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给予那些真正存在过、真正战斗过、真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
李元霸、杨宗保、花木兰,这三个名字响当当,可历史书上就是找不到他们的踪影。
说书人编的故事,小说家写的传奇,影视剧导演拍的画面,一点点把这些虚构人物变成了大家心中的"历史真实"。
![]()
知道真相可能会有点失落,但这不妨碍我们欣赏这些故事的文化价值。
真正该做的是分清文学和历史的界限,既享受虚构故事的精彩,也尊重真实历史的严肃。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