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糖画
甜润指尖的传统技艺
在绵竹的公园、景区或节假日的街头,常能看到孩子们围在糖画摊前翘首以待。一方可折叠小桌、一块光滑石板、一张绘有各式图案的转台,便是糖画艺人的全部工具。孩子们轻轻拨动转台指针,待其停驻于花鸟鱼虫或龙凤图案上,艺人便以勺为笔、糖为墨,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作。竹签一贴,糖画凝固,孩子们举着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既赏玩又品尝,甜在口中,乐在心里。
![]()
糖画工艺:从熬糖到成画
糖画以糖为材,造型精巧。传统制法需用黄糖(甘蔗糖与麦芽糖混合熬制),因火候难控,成品色泽偏暗;如今改用麦芽糖加冰糖,以液化气控温,糖汁金黄透亮,还可添加食用色素增艳。熬糖需掌握“快、准、匀”三诀:糖汁过热则焦,过凉则凝,艺人须眼明手快,运勺如飞,方能成就线条流畅、形神兼备的作品。题材上,除传统的武将、花鸟、瑞兽外,现代糖画亦融入飞机、汽车等元素,兼具平面与立体造型,全凭艺人的巧思与功底。
![]()
历史渊源:陈子昂与糖饼传说
糖画艺人多奉唐代诗人陈子昂为祖师。相传陈子昂嗜糖,独创新吃法:将糖溶化后铸成动物、花卉图案,赏玩后再食。其应试落第时,曾以此法消遣,恰被宫中太子所见,献入宫廷后获皇帝赐名“糖饼儿”。此后,糖画技艺由陈子昂的弟子传至民间,尤以四川为盛,明代兴起,清代鼎盛。
绵竹糖画的传承与困境
绵竹素有“小成都”之称,商贸繁荣,糖画技艺在此扎根。当地最负盛名的当属赵氏一脉:清末民初的赵盛典为早期记载的糖画艺人,其子赵学礼(人称“赵糖影儿”)以平面、立体糖画闻名,作品逼真生动,影响几代人。如今,赵家后代赵忠元、赵忠富等仍坚守技艺,亦农亦艺,逢节假日在公园摆摊。赵忠华之女赵英成为新一代传人,但年轻一代从业者寥寥。
另一脉“糖人张”张先林师承赵学礼,创新可永久保存的糖画(如《一帆风顺》),然此类作品不可食用,受众有限。尽管赵氏与张氏多次受邀展演,但糖画技艺面临传承难题:成品易损、受众狭窄、收入微薄,需政策扶持与公众关注,方能延续这份“甜蜜”的非遗瑰宝。
绵竹糖画,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艺术,承载着民间智慧与地域文化。当糖勺划过石板,金色的线条不仅勾勒出童趣,更串联起千年的技艺薪火。唯有社会多方协力,方能守护这份转瞬即逝的甜美传奇。
来源:绵竹史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