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减重可能又多一个新选择了!”10月13日,石药集团的一则公告在医药圈炸开了锅——旗下依达格鲁肽α注射液的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已经被国家药监局受理了。
这意味着,这款国产GLP-1类减重药距离正式和消费者见面,又近了一大步。
![]()
1、
可能有人要问,这药到底是啥来头?简单说,它是一款重组人源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Fc融合蛋白注射液,属于当下最火的减重药类型。
和很多同类药相比,它有个很讨喜的特点:每周只需要皮下注射一次,不用天天折腾,对怕麻烦的人来说太友好了。
更关键的是临床数据够亮眼,在针对超重或肥胖成人的Ⅲ期试验里,它展现出了实打实的减重效果——不仅能显著降低体重,还能顺带改善腰围、血糖、血压这些代谢指标,等于给心血管加了层“保护罩”。
而且安全性也让人放心,胃肠道不舒服之类的副作用发生率比已上市的同类药更低,就连剂量调整都很省事,4周就能加到目标剂量,不用慢慢熬。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是它的全部“本事”,目前石药还在推进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Ⅲ期试验,未来有望同时覆盖降糖和减重两大场景,给更多患者带来帮助。
![]()
2、
要理解这款新药的价值,得先明白GLP-1类药物是怎么帮人瘦下来的。
其实GLP-1是我们身体里本来就有的一种激素,由肠道细胞分泌,只是天然的GLP-1半衰期特别短,才2-3分钟就会被分解掉,根本来不及发挥太大作用。
而现在的GLP-1类药物,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延长了这种激素的“存活时间”,让它能持续发挥作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蒋伏松主任医师解释过,这类药的减重逻辑特别巧妙,主要靠三大招:第一是抑制食欲,让你自然而然不想吃太多;第二是延缓胃排空,吃下去的东西消化慢了,饱腹感能维持更久;第三是调节代谢,还能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血糖,不会像有些降糖药那样容易导致低血糖。
简单说,它不是靠“饿肚子”或者“加速排泄”这种极端方式减重,而是从调节身体机能入手,难怪能成为减重药的“顶流”。
不过也得提醒一句,这类药可不是随便就能用的,主要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成人,而且必须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的基础上使用,属于“科学减重的辅助工具”,不是“躺瘦神器”。
![]()
石药这款新药的申报,其实是全球GLP-1减重药竞速赛的一个缩影。
毕竟这个市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2025年全球抗肥胖药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95.4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2年能暴涨到521.7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5.06%。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消费市场,2025年的市场规模就有53.19亿元,这块蛋糕谁都想分一块。
目前赛道上已经挤满了玩家,光全球知名的药企就有十几家,丹麦的诺和诺德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旗下司美格鲁肽(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诺和盈”)靠着每周一次注射的便利性,早就成了减重圈的“网红药”。
美国礼来更狠,直接推出了GLP-1/GIP双靶点的替尔泊肽,减重效果比单靶点药物更胜一筹,一下就抢占了高端市场。
除了这些国际巨头,国内药企也在疯狂追赶,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仿制药已获批准,信达生物的IBI362正开展Ⅲ期试验。此外,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等十余家企业均在相关领域进行了管线布局,医药研发竞争态势渐显。
有业内人士统计,现在全球在研的GLP-1类减重药已经超过50款,其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企业。
更激烈的是“靶点升级战”,从最早的单靶点GLP-1受体激动剂,到现在的GLP-1/GIP双靶点,再到正在研发的三靶点药物,药企们都在靠多靶点布局提升疗效。
毕竟,在市场竞争中,若能率先推出疗效更优、副作用更微的药物,便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于行业浪潮中拔得头筹。
![]()
3、
可能有人好奇,在这么拥挤的赛道里,石药凭啥能脱颖而出?其实依达格鲁肽α只是石药减重管线的“先头部队”,它手里还藏着另一张王牌——TG103。
这款药同样是GLP-1受体激动剂,是石药从米诺娃生物引进的“潜力股”。
去年5月公布的Ib期临床试验结果就很惊艳:在超重/肥胖且不合并糖尿病的受试者中,15mg、22.5mg、30mg三个剂量组治疗12周后,平均体重分别减了5.65kg、5.35kg、5.13kg,比安慰剂组的1.37kg高出一大截,而且所有剂量组的体重减轻百分比都超过了5%,达到了临床意义上的有效标准。
更难得的是安全性极佳,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是轻度的食欲下降、恶心等,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也没人因为不舒服而停药。
而且它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很优秀,半衰期能达到110-116小时,完全能支撑每周一次给药,和依达格鲁肽α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格局。
这种“多管线布局”正是石药的聪明之处,依达格鲁肽α已经冲刺上市,TG103紧随其后,不管哪款先跑出来,都能让石药在GLP-1减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两款药都聚焦于“长效、安全”的核心卖点,正好切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
4、
不过,就算石药的新药顺利上市,也不等于就能高枕无忧,现在的减重药市场,早就不是“有药就能卖”的时代了,想突围得跨过好几道坎。
首先是“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光是国内已经申报上市的GLP-1减重药就有七八款,大家的作用机制、给药频率都差不多,很难形成差异化优势,到时候很可能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其次是“医保和支付”的难题,目前市面上的减重药大多没进医保,一支的价格从几百到上千不等,而且需要长期使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有数据显示,就算是已经上市的明星产品,实际渗透率也不到1%。如果石药的新药定价太高,可能会被挡在大众市场门外。
再者是“长期使用的不确定性”,虽然短期临床试验显示安全性良好,但减重药通常需要用好几年,长期使用会不会有未知的副作用?停药之后,体重是否会出现反弹现象呢?
![]()
此乃众多停药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其答案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值得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数据来回答。
蒋伏松主任医师就提醒过,减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是“产能挑战”,GLP-1类药物的生产工艺堪称繁复,对生产线的要求极为严苛,其制造过程需精准把控,每一步都考验着生产线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之前诺和诺德就因为产能不足,导致全球多地出现断货,石药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前布局产能,不然就算获批了,也可能面临“有市无货”的尴尬。
尽管挑战重重,但没人否认减重药市场的巨大潜力,毕竟现在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国的肥胖人群已经超过2亿,有减重需求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家对科学减重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从行业趋势来看,未来的竞争会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多靶点升级”,谁能先做出三靶点甚至多靶点药物,谁就能掌握话语权;二是“给药方式创新”,现在已经有企业在研发口服制剂、贴剂,不用打针的药肯定更受欢迎;三是“精准定位”,比如针对不同体重基数、不同合并症的患者开发专属药物,实现“个性化减重”。
对石药来说,依达格鲁肽α的申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能不能快速通过审批、制定合理的价格、搭建完善的销售渠道,都会影响它的市场表现。
不过从国内企业的研发速度来看,未来几年很可能出现“国产减重药集体爆发”的场景,到时候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多,价格也可能更亲民。
![]()
5、
说到底,石药申报减重新药这件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GLP-1产业发展的缩影。
从追赶到并跑,国产药企正在用越来越多的创新药,改变全球减重药市场的格局。
但还是要给大家提个醒:减重药从来不是“躺瘦神器”,它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辅助工具”,就算未来石药的新药上市了,也得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才能见效,而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至于这场全球多靶点竞速赛最终谁能胜出,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减重药的疗效会越来越好,价格会越来越亲民,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有减重需求的消费者。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石药这款新药能不能在拥挤的赛道里杀出一条血路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