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咖啡,到底还能不能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如果说现代人,尤其是忙碌的打工人需要寄托些什么,那八成是「咖啡」。早晨灌进这么一杯,大脑瞬间清醒,连灵魂都速速归位了。之前看到一个段子,说「咖啡不能解决问题,但没咖啡,我连问题都不想面对」。确实,「续命水」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长期血浆咖啡因水平较高的人,
肺癌风险竟增加了54%。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项研究[1]表明,长期血浆咖啡因水平较高的人,肺癌风险竟增加了54%。
![]()
更大规模的综合分析结果也同样让人咋舌。
![]()
这就纳了闷了,咖啡因到底是怎么和癌症连到一块去的?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一方面,咖啡因可能削弱抗氧化系统,使细胞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和DNA损伤,从而增加癌变风险。另一方面,咖啡因还是ATM激酶的抑制剂。ATM激酶是细胞应对DNA损伤的重要信号分子。一旦DNA受损,ATM就会启动p53通路,引导受损细胞“自我毁灭”。然而,咖啡因抑制了ATM活性,p53的作用就无法正常发挥,异常细胞可能逃脱清除,于是就这样一步步演化成了肿瘤细胞。
每多喝一杯,肺癌风险升高6%
此时,不少人已经开始犯嘀咕了:这又是基因位点,又是MR分析的,要检测血浆咖啡因水平可太难了。不如直接来个「痛快」的,每天到底喝多少咖啡才是危险的?
此前,一项发表于Nature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2]倒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参考。这项研究表明,咖啡摄入量与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不喝咖啡的人群相比,常规饮用咖啡者罹患肺癌的风险上升了28%。
![]()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进一步进行了剂量反应分析。他们发现,随着每天咖啡摄入量的增加,肺癌的风险也呈现出线性上升的趋势。
![]()
这咖啡怎么就和肺癌绑住了呢?原来,这次主要诱因是丙烯酰胺。它是一种具有遗传毒性的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能够损伤DNA、诱发氧化应激反应,进而诱导癌细胞形成。很不巧,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糖类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会大量生成这种潜在致癌物质。
喝「脱因」版也不安全
但不管怎么说,总有些人几杯咖啡下肚后,心悸不适,彻夜难眠。这些人平时喝咖啡只选「脱因」版,只是为了尝尝这股子咖啡香气和口感。
但「脱因咖啡」就不会受到癌症的「青睐」了吗?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的一项研究[3]就再次扎心了:在从不吸烟的男性中,喝脱咖啡因咖啡与膀胱癌风险升高显著相关。不过,这种关联仅出现在男性身上,在女性中没有观察到相似风险。(1杯约240ml)
![]()
至于研究结果,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了。
![]()
接下来,研究人员剔除了「吸烟」这一混杂因素,结果却更扎眼了。
![]()
不管带不带咖啡因,癌症怎么都像「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掉呢?这次「惹事」的其实是二氯甲烷。
这是脱因工艺中可能残留的一种化学物质,虽然早在1990年代,美国FDA就已规定咖啡中的二氯甲烷残留量不得超过10 ppm,但现在即使经过高温烘焙和干燥处理,仍可能有2–3 ppm的残留。尽管这一水平远低于监管限值,理论上也属于“安全范围”,但膀胱作为人体的“尿液储存罐”不仅直接接触尿液,还负责浓缩体内代谢废物。二氯甲烷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碳氧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长期、小剂量的暴露,可能对膀胱上皮细胞造成持续性的氧化压力和细胞损伤。
咖啡,到底还能不能喝
难道以后都要「戒」咖啡了吗?明明之前研究还报道了咖啡带来的诸多好处。
![]()
不过,这些好处几乎都集中在含咖啡因的黑咖啡和低糖低脂咖啡上。脱因咖啡和加了各种奶油、糖的「甜咖啡」爱好者可能就享受不到这些健康红利了。
这么说来,咖啡一会儿促癌一会儿对健康有好处,倒是更让人困惑不解。其实,咖啡的这种「精神分裂」是有原因的。咖啡因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靠CYP1A2酶完成,CYP1A2的活性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代谢咖啡因很快,有些人则代谢缓慢。也就是说,即使摄入相同量的咖啡,不同个体的血浆咖啡因浓度也可能相差甚远,从而带来不同的健康影响风险。
除了咖啡因,咖啡中还有多酚类物质和绿原酸等,这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对心血管和代谢健康大有裨益。
但「怎么喝」也是很关键的,当咖啡中加入了大量糖和奶油,其健康效益可能被高热量、高糖分带来的负面代谢影响所掩盖。
注:研究[1]仅包括芬兰人群,咖啡因对不同地理人群癌症风险的遗传效应还需更多研究来验证;研究[2]和研究[3]均为观察性研究,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Yang W,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12):992-1002.
[2]. Xiaoning He,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7;11:237-45.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药品评价. 2016;13(9):5-11.
[4]. 张东铭, 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0(9):800-3.
[5]. 孙陆衍,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26(10): 871-4.
[6]. Shi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9;35(6):1091-6.
[7]. Su Q, et al. J Diabetes. 2017;9(6):575-85.
[8]. 纪立农,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1;19(10):746-51.
[9]. Y Gao, et al.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09;11:33-40.
[10]. Chen L, et al. Chin Med J. 2014;127(2):208-12.
[11]. Wenying Yang,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 Opinion. 2010;26(1):101-7.
[12]. 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19(6):822-30.
[13]. Rimei Nishimura,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0;9:16.
[14]. Rosenstock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31(1):20-5.
[15]. Philis-Tsimikas 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9;147:157-65.
[16]. Raskin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260-5.
[17]. Garbe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6;8:58-66.
[18]. Yang WY,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29(12):1599-608.
[19]. Yang WY,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31:852-6.
[20]. Sharma SK, et al.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8;56:859-63.
[21]. Raskin,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9;11(1):27-32.
[22]. Davidson et al. Clin Ther. 2009;311:1641-51.
[23]. Meryl Brod, et al. Qual Life Res. 2010;19(9):1285-93.
[24]. 高妍, 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26(12):1019-22.
[25]. 纪立农,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1;19(10):746-51.
[26]. Chen L, et al. Chin Med J. 2014;127(2):208-12.
[27]. Rys P,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4;68(3):304-13.
[28]. Yang WY,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16;7(1):85-93.
[29]. Yang WY,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9;150:158-66.
[30]. 张雪莲,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26(9):723-32.
来 源 / 梅斯医学
平台调整了推送规则
并点击文末 “在看” 与 “点赞”
2026年卫生资格考试备考要趁早!华医题库更新快、功能全:视频课程、海量题库、精品模拟卷、晋高面审辅导一应俱全,更有每日免费刷题福利!点击卡片,立即开启高效复习!
![]()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