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河南有位李奶奶突然接到个电话,电话里孙子带着哭腔说自己打架被抓,急需4万块私了。
李奶奶一听就慌了,赶紧就要去转钱,还好老伴拦得快,这才没上当,你猜怎么着?那根本不是真孙子,是骗子用AI合成的声音,就为了骗老人的钱。
没过俩月,台湾地区台北又出了个事儿,一位70多岁的老妇,被一伙冒充“费玉清”的诈骗集团骗了,前后一共骗走超千万元新台币,换算成人民币得有233万。
这诈骗持续了8个月,直到亲友觉得不对劲劝她报案,老人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本来以为AI是帮着老人养老的,结果倒成了骗子的新工具,这事儿想想就挺气人的。
![]()
AI骗老人的招儿,其实就这几样
骗子用AI骗老人,套路其实没那么复杂,归纳下来也就三类。
一类是装亲人,用深度伪造技术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要么说自己出事要拿钱,要么说要搞对象需要支持,靠情感绑架让老人赶紧转钱。
公安部之前有数据,2025年一季度这种AI换脸诈骗比之前多了不少,老人受骗的比例也不低,另一类就是打健康牌,伪造“主持人”“名医”的形象,说自己有特效神药、保健品,哄老人高价买。
蚂蚁集团之前披露过,有3万多老人因为信了“特效保健酒”的广告,一共被骗了超10亿,还有700多人组团装老中医,全国超10万人都受害了。
![]()
老人本来就在意健康,骗子专挑这个点下手,也太缺德了,还有一种更隐蔽,打着“免费学AI”“零基础月入过万”的旗号,让老人买AI课程、投项目。
我去黑猫投诉平台搜了下“AI课”,相关结果有5963条,里面不少是老人或者子女替老人投诉的。
有个投诉说,家里70多岁的老母亲,根本没能力学AI,却被“低风险高收益”忽悠着交了7798元学费。
结果课程没实质内容,按课程操作俩月,就赚了1.6元,跟宣传的差了十万八千里,搞不清这些平台咋想的,明知道老人不懂AI,还这么忽悠,这不是欺负人吗?
![]()
老人容易上当,也不是没原因,很多老人对AI技术不熟,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北京师范大学有研究说,老人平均每天刷短快3小时,空巢老人甚至把主播叫“干儿子”“干女儿”。
这种情感上的空缺,正好被骗子利用了,AI账号模拟出的虚假关怀,老人很容易当真,自然就掉进“明星恋爱”“高收益理财”的坑了。
骗老人的不光是直接要钱的,还有些打着“智能养老”旗号的产品,看着挺洋气,其实根本不管用,就是“伪智能”。
![]()
号称“AI养老”的产品,不少是“半吊子”
国家消费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5年初做过次抽检,市面上大概三分之一的养老服务机器人,在“智能交互”和“环境适应性”这两个核心指标上,连自己宣传的一半都没达到。
有些机器人号称能检测老人跌倒,实际准确率还不到七成,真要靠它救命,怕是要误事,我见过不少这种“伪智能”产品的例子。
比如有些“对话陪伴机器人”,只能回答固定问题,老人要是问点超出预设的,它就答非所问,连基本的逻辑推理都没有,更别说情感共鸣了。
还有些“娱乐服务机器人”,就是把收音机、天气播报、播放凑一块儿装在机器人壳子里,功能之间没啥关联,跟“智能”根本不沾边。
![]()
更危险的是那些“危机预警机器人”,有个品牌的“AI健康监测床垫”,因为传感器不准,把老人正常翻身当成“跌倒”,一下触发了12次紧急救援。
次数多了,老人和家属都有了“狼来了”的心理,真出事的时候反而可能不相信了,很显然,这种产品不是帮老人,是给老人添乱,这些“伪智能”产品还带坏了整个行业。
本来AI养老是个好赛道,政策支持、需求也大,中国老龄化国家委员会和工信部都预测,养老服务机器人未来五年市场规模能突破1200亿元。
但现在不少企业不搞研发,把钱都花在营销包装上,靠概念骗钱。
![]()
这样一来,真正搞技术的企业反而没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后受伤的还是有需求的老人。
既然问题这么多,总不能看着老人一直吃亏,国内外其实也有不少真能帮上忙的办法,值得咱们参考。
韩国有家叫Hyodol的公司,开发了一款AI玩偶,里面装了基于ChatGPT的对话系统。
它不光能跟老人聊天解闷,还能提醒老人按时吃饭、吃药,玩偶里的传感器还能监测老人活动,要是发现老人情绪不对,会自动给护理团队或家人发警报。
![]()
这种产品才是真懂老人需求,既照顾了情感,又保障了安全。
新加坡的台达研究院搞了个叫AIDEN的服务型机器人,能在组屋区自己坐电梯,给老人送饭菜和生活必需品。
它跟当地一个非营利组织合作,每个月能帮工作人员省出44个小时,这些时间工作人员就能用来跟老人面对面交流,比机器人送东西更有温度。
国内也有好例子,比如帮助老人行走、锻炼的外骨骼机器人,现在不少地方搞“以租代售”。
![]()
泰山景区就有这种机器人,80块钱能租3小时,一块电池能续航8小时,老人不用花大价钱买,先体验再决定,门槛低了,信任度也高了。
如此看来,真有用的AI养老产品,都围着老人的真需求转,不是光靠概念忽悠,要解决AI养老的乱象,光靠好产品还不够,还得有防护网。
技术上,现在有企业用AI对抗AI,比如有些智能助手能自动接诈骗电话,还能跟骗子瞎聊浪费他们时间,让骗子没精力骗别人。
子女这边也得发力,帮老人装反诈APP、开短平台的“银发模式”、绑微信“亲属卡”设消费限额,定期帮老人查查手机里的新APP、陌生群聊和消费账单,做老人的“数字监护人”。
![]()
社区的作用也不能少,多组织些线下活动,让老人多接触真实的人和事,既能提升他们对骗局的警觉性,也能缓解孤独感。
毕竟老人最怕的不是技术,是没人陪,只要有真实的人际温暖,就不容易被机器模拟的虚假关怀骗到,监管层面也得跟上。
上海市已经出台了《AI养老产品评价管理办法》,要求养老机器人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智能等级认证”,还得公示实测数据,让消费者看得明白。
浙江省搞了“AI养老产品溯源码”,扫码就能看抽检报告和投诉记录,想买的人心里有数,商家也不敢随便忽悠。
![]()
说到底,AI养老的核心应该是让老人过得更好,更安全、更快乐、更有尊严,衡量一款AI养老产品或方案好不好,不是看技术多炫酷、市场规模多大,而是看老人是不是真的受益。
要是偏离了这个本质,再先进的技术也没用,希望未来的AI养老,能少点诈骗和“伪智能”,多点真心实意的服务。
让老人用AI的时候,是觉得方便、安心,而不是提心吊胆怕上当,这才是AI养老该有的样子,也是这个行业能长久发展的根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