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常常呈现出一种令人慨叹的循环模式。
此模式大致可归结为四个关键环节:
其一,土地兼并致使贫富差距拉大;
其二,天灾导致农业减产;进而出现饥荒流民;
其三,外族入侵使得统治体系加速崩塌;
其四,特权腐败加重阶级矛盾,民不聊生。
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或先后出现,或同时爆发,犹如高悬于历代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而普通百姓在这血腥的历史轮回中,始终难以逃脱被统治者反复盘剥的命运。
尽管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志士仁人,竭尽全力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他们似乎都无法摆脱这如诅咒般的命运。
面对这看似不可阻挡的历史循环,许多人将其归咎于古代人的宿命,甚至自暴自弃地认定为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然而,这种草率的结论既缺乏客观性,又容易被统治者利用。
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低等的民族。民众的思维在于制度,在于教育,在于有没开智的机会。
![]()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会发现,除了商鞅与秦制之外,还有一条更为隐秘的千年暗线,深埋于封建专制的表象之下。这条暗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所提出的“利出一孔”这一基本国策。
“利出一孔”,即国家的利益和财富仅通过一个渠道进行分配。管仲通过对权力和财富的精妙设计,使朝廷能够掌控所有谋生途径,百姓若要生存与发展,便不得不依赖于统治者的恩赐。
如此一来,统治者便可随意奴役和支配其治下的民众。尽管朝代更迭,这一政策却被统治者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甚至在现代社会,依然未能打破这一宿命,反而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在古代社会,管仲的这一政策不单是一个理论构想,更是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原则。他在《管子》中提及:“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段话揭示了古代制度的残酷现实,表明在这样的制度下,普通人要想生存,唯一的选择便是依附于权力或国家机器。这种依附关系使得古代百姓只能任人摆布,难以自拔。
![]()
从技术层面来看,“利出一孔”政策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举措:政治上的人身控制和经济上的弱民贫民之术。
首先,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和连坐制来实现对民众的控制。中国的户籍制度可追溯至商代,古代的户籍不仅涵盖人口登记,还涉及详细的个人信息。
每个人都必须在官府登记,否则便会成为黑户,面临严厉惩处。为确保户籍制度的有效施行,朝廷还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系统,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进行监控。当今全球保留户籍制度的还有三个国家。
而连坐制则由管仲首创,他将居民按五家编为一组,设里长和看守,负责监督居民的一切活动。
这种制度如同一张天罗地网,对百姓形成全面控制,使统治者能够轻易掌握治下民众的动向。通过这种方式,统治者的意志得以无所不在,百姓则在这张网络中无处可逃。
其次,仅有政治上的控制还不足以确保统治者的绝对权力,经济上的控制同样不可或缺。
![]()
这便是历代皇家朝廷奉行的“弱贫民之术”。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重农抑商,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商业则被视为次要,甚至是有害的。这种政策表面上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实则是为了人为地抑制百姓致富的渠道。
商业的繁荣能够促进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然而统治者深知,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对统治者的质疑和反抗。
因此,古代统治者对商业的打压成为常态。具体而言,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商人的发展,包括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其参与政治的途径,甚至通过国家垄断来控制关键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压榨百姓的财富。
在这种环境下,古代百姓所能选择的生存方式,便是依附于权力,成为官员的下属,或者通过捐官来寻求保护和发展。
由此,官本位的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愈发根深蒂固,成为人们追求利益的主要途径。古代的升官图游戏便是这种现象的体现,许多人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来追逐官位,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对官员的盲目崇拜。
然而,古代社会并非没有富裕的商人,但他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去权力的庇护,财富便会瞬间化为乌有。
![]()
历史上,许多商人因未能得到统治者的保护而遭受重创,甚至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做官便成为了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古代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每一个人都在权力的网络中徘徊,无法独立自主。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官员并非通过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任命,这使得官员们在工作中更关注上级的意志,而非百姓的需求。即便后来有科举,但这也只是极少数古代书生越迁的门槛,能否获得官位也要看能否得到赏识。
这样的环境导致了官场的腐败与低效,大多官员往往只关注如何取悦上级,而忽视了对百姓的真正服务。
由于制度历史的惯性,即使在新朝代建立后,旧有的体制和模式依然会被延续。2,000多年以来,任何人只要坐上最高权力,都会毫不含糊地照此办理,纵使王朝更替,治理结构与模式反复克隆。所谓改朝换代,只是换了一批统治者罢了。对芸芸众生无任何弊益,一言以蔽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而由于生存依赖和长期的驯化教育,古代也产生了许多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的一群人。“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利益,每天都在受到侵害,却具有着统治阶级的意识,要在动物界找到这么愚蠢的东西,几乎不可能。”
面对这一切,古代百姓的生存状态极为悲惨。他们在统治者的高压下,缺乏反抗的精神和空间。一旦社会出现重大危机,统治者往往选择高压手段来平息反抗,而不是寻求与百姓的沟通与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崩溃。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王朝的衰落与更替,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管仲的“利出一孔”政策及其衍生制度,成为这一悲剧的幕后导演。
尽管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影子在现代社会中若隐若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苦难,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华历代王朝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次制度性问题的结果。通过对“利出一孔”政策的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只有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改革,打破历史的循环,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