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如何探索自己喜欢工作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讨论什么是幸福的工作。现在很多中学生都会去游学,更早地和真实的工作亲密接触,了解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里的人。我们书中的主人公,也参加了学校的职业体验活动,去书店打工了。书店店长是一个对工作特别热情的人,但店长一开始,也只是一个迷茫的普通员工,转折点是一次在书店举办的漫画签售会。这位举办签售会的漫画家离开的时候对他说,特别谢谢你们卖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的心血,你们也为推广这本书付出了很多心血。因为漫画家的这句话,店长突然意识到,原来一本书背后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他在做的,就是把这些付出传递给更多人啊。这件事,让店长找到了工作的意义,所以就越来越有干劲,责任感也越来越强。
这其实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工作的意义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很多人觉得意义是思考出来的,于是在面临无意义感的时候,就会开始思考,去看很多书,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事实上,工作的意义是在体验中获得的,投入工作所获得的积极体验,就回答了“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那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积极体验,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呢?对工作的看法,是决定工作幸福感的第一个要素。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三个人都在工地上干活,都被问到:“你在干什么工作?”
第一个人说,你没看见吗?我在砌砖啊!
第二个人说,我在挣钱养家。
第三个人说,我在修建这座大教堂。
即使是做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薪水,有人也觉得自己是在被迫工作,有人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两种人工作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中幸福感的第二个重要来源,就是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实际行为。说得更直白一点,这关乎你的工作能力,把事情做好了,显然你就会越幸福。但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一下工作能力。对“什么是工作能力出众”的表述,有些是很反直觉的。比如书里还讲到,工作能力出众的一个表现,是愿意接受同事的帮助,反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人会更想要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这跟大多数人的直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大家可能会觉得,独立完成所有工作,才是能力强的证明。
![]()
这也许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应试教育都是闭卷考试,是不能跟别人对答案的。但工作其实是开卷考试,它考的不是独立完成卷子的能力,而是调动资源的能力。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宽广的。他认为有两种学习,一种是平常在课本里学到的,用来考试的知识。另一种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的软技能。其中一个例子是,日本人长大之后,觉得学校里最有用的学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之外,还包括家政。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天不把家收拾好的话,人就会活得很难受。其实所谓家政,说到底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人生如此漫长,你最长相处的人其实是你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舒适的环境、如何照顾和陪伴自己,这是一项经常被忽视,但其实特别关键的能力。
这是很前沿的地方,它在传递一种很前沿的教育理念,以及关于“什么是有能力”的一些心理学共识。5个“有能力”的特征,分别是好奇心、冒险精神、坚持不懈、乐观和变通。这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和心理学教授克朗伯兹提出来的模型,他研究人的生涯,是这个领域一位很重要的人。
这里面的逻辑是,凭着好奇心,你就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怀着冒险精神迈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在挑战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变化也会灵活地调整计划。
这是很多在工作中做出成就人的共性。不过生活中大家不一定能提炼得这么清楚,当你去询问一个人如何获得成就的时候,他可能只会简单地告诉你,我只是运气好,但其实是因为这些能力,一个人才能够拥有好运气,才更容易获得成就和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