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张大妈提着刚买的菜回家,还在门口和邻居聊了会儿天:“我这心血管一到体检就超标,偏偏日常口味又戒不掉。”她自嘲地摇摇头。饭桌上,儿女劝她注意饮食,别再吃“美味但不健康”的零嘴,她却叹气:“也就是一把瓜子,怎么就不行了?”
![]()
其实,像张大妈这样,觉得自己吃得不多、不油腻,却身体里“甘油三酯”悄悄“爬高”的中老年人,实在不在少数。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食物不看成分表,根本想不到它们才是血脂异常的“隐形推手”。
那么,50岁后,哪些日常饮食习惯,正不知不觉损伤着我们的心脑血管?
甘油三酯,是人体血液中重要的脂类物质。适量有益,但一旦水平升高,动脉硬化、心梗、中风等风险大大增加。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全国约有43.3%的中老年人存在血脂异常,其中甘油三酯升高尤为突出。
![]()
但为什么明明已经少油少糖,甘油三酯还是居高不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专家曾提醒,很多常见食物隐藏着“高糖高脂”基因,一不留神,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甘油三酯升高的“温床”。
具体机制是,这些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迅速转化为可利用能量,多余部分储存为脂肪,进而提高血中甘油三酯浓度。
临床研究还指出,高甘油三酯不仅仅危害心脑血管,对肝脏健康、视力、甚至血管弹性都有不良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亚健康状态下的甘油三酯升高,没有明显症状,往往体检才会发现异常。
综上,50岁后,忽视日常食物选择,等同于“放纵”甘油三酯增长。
![]()
首先,血脂水平直线上升。有研究表明,当50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隐藏糖分超35克时,甘油三酯升高的比例高达60%以上。
肝脏负担骤增。中国科学院一项追踪报告发现,甘油三酯每上升1 mmol/L,脂肪肝发生率提高22.7%。
第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双重飙升。据《柳叶刀》杂志数据,高甘油三酯人群中风率、心梗率分别比同龄低者高出34%和29%。
第四,部分患者还出现视力模糊、乏力、记忆减退等早期“中风前兆”。
![]()
第五,甘油三酯过高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危害往往悄然发生,不易被发现。所以,科学饮食控制,对预防早衰和维持健康尤为重要。
高糖饮品和精制零食
如汽水、乳酸菌饮料、蛋糕、曲奇等。这类食品含有大量添加糖,即使标称“无糖”或“低脂”,其隐藏的“糖”和“反式脂肪”同样会助推甘油三酯升高。建议逐步用天然食材替换,如新鲜水果、无糖酸奶等。
![]()
腌制熟食与高油加工肉类
如火腿肠、腊肉、灌肠等。即使感觉油腻不重,这类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常含大量饱和脂肪和添加剂,会干扰脂肪代谢。建议选择新鲜瘦肉、去皮禽肉,每周总量不超过成人拳头两至三倍。
精白米面和高热量主食
精制粮食虽然易消化,但升糖指数高,进食后血糖飙升,短时间内可转化为甘油三酯堆积。可以用全谷杂粮替代三分之一主食,如燕麦、荞麦、糙米等,以减缓糖分吸收。
高糖水果与风味坚果
如榴莲、葡萄、蜜枣、加糖蜜饯或蜂蜜罐头,部分人喜欢吃加盐、加糖、炒制的坚果,这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糖和油含量骤增。
![]()
别小看小小一包,一包蜜饯的含糖量可能高达50克,直接影响血脂。建议减少此类零食,日常水果建议以清淡、低糖如猕猴桃、苹果、柚子为主。
科学饮食的关键,并非“全盘否定”某一类食物,而是控制总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频率。建议每次购菜时,养成看配料表、对比能量和脂肪、糖分含量的习惯,选低盐、少糖、少油的食品。
每周1-2次用运动替代部分零食时间,建立“饭后一小时散步”的好习惯,也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对于血脂异常者,建议定期体检、听取医生个性化建议,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