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渐深,62岁的张大爷依然习惯性地坐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等待困意袭来。家人几次劝他早点休息,他总是摆摆手:“这都成习惯了,不碍事。
”那天夜里,张大爷突然倒在了卫生间里,离世时家人和邻居都感到难以置信,看起来健康、乐观的他,怎么会在一夜之间撒手人寰?
医生在急诊室外,语重心长地提醒着家属:“很多人以为困了倒头就睡,其实,睡前的这几个小动作,可能决定着你的生命安全。”
在这样的突然噩耗背后,隐藏着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健康真相,睡前准备远比你想象得更重要。为什么“困了马上睡”不是好习惯?
到底是哪三件事能让我们悄悄远离夜间的风险?故事留下了未解的悬念,或许,改变习惯就从今夜开始。
每年我国有超过54万人因心源性猝死而离世,且大多数发生在夜间。研究发现,夜间猝死往往与睡前血压控制、心脑供血、呼吸道健康等息息相关。
![]()
哈佛大学发布的调查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睡前忽视保健细节的人,夜间突发不良事件的概率比同龄人高出近48%。
临床医生也强调,突发猝死并非完全无征兆。如长期晚餐过饱、睡前剧烈情绪波动、直接倒床就睡,均会增加负担,诱发心梗、脑卒中等风险。
为什么“很困还要坚持睡前准备”?很大一部分人有误区:只要不熬夜,怎么睡都没事。但实际上,夜间是全身代谢、免疫修复、血压波动的高峰期。
倘若没有“安顿好”身体,小问题也容易演变成大危机。医学会的一份针对14000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睡前准备做到位,夜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可降低39%,这组结果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睡前莫忽视,预防从细节开始。
那么,睡前到底什么最重要?专家们给出了三项关键建议,尤其是第3点,最多人没做到,也最容易悄悄“埋雷”。
放下手机,安静5-10分钟
很多人躺到床上还要刷会手机,但研究发现,晚间蓝光刺激会升高心率,干扰褪黑素分泌,让入睡变得困难。
《中华睡眠医学杂志》刊文指出,60岁以上人群睡前长时间玩手机,入睡时间延后约40分钟,夜间醒来次数增加1.7倍。
建议:至少提前10分钟放下电子设备,让大脑逐渐进入休息状态,小幅慢慢深呼吸,有助于减少心脏负担。
![]()
适当足部护理,促进血液循环
老年人夜间血液运行慢,若四肢发凉,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栓风险升高。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数据显示,每晚温热泡脚15分钟,心脑供血异常发生率下降约21.3%。当然,水温要控制在38-42℃之间,脚面微微泛红即可,过热反而易伤血管。
建议:困的时候更要坚持,每天临睡前温和泡脚,顺便搓搓脚心,能明显改善四肢循环。
![]()
排空膀胱,防夜间猝急
很多老人觉得太困就不想起夜,但医生提醒,膀胱充盈易诱发夜间高血压、心律失常。尤其对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夜间排尿本就是机体调节压力的重要时刻。
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临睡前如厕,能让夜间突发心梗几率下降14.8%。“困不困都要去一趟卫生间”,这句话不是小题大做。
建议:每天睡前主动如厕,减少夜间生理刺激,安稳度过整夜。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正是老人保命的关键。千万别轻视,顾好这3点,安眠一整夜,受益是你和家人。
记得回顾一天的饮水量和晚餐状况,别让自己夜里口渴或胃里胀;再简单活动活动手脚,轻微拉伸可以缓解肌肉紧张。
临睡前可进行缓慢的深呼吸或冥想3-5分钟,帮助情绪平稳。对于有慢性病史的老人,务必把药物准备到床头,紧急时刻能随手可及。
![]()
此外,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通风,温湿度适中,对睡眠质量也极为关键。卫生间内务必备好夜灯,避免夜起时摔倒。
家人可以每日轮流提醒相互检查,共同养成好习惯。如果近期反复出现夜间胸闷、心慌、反复起夜等问题,切记及时前往医院评估,切勿掉以轻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