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图像在当代生活中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对于“看见”的感知,反而日益碎片化,常常被稀释为浅尝辄止的掠过。而有一位从安徽走出去的艺术家,用三十年时间做了一件“逆行”的事:以画笔为锚,沉潜于视觉的褶皱里,一点点重建人与世界的真诚联结。他,便是杨参军,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回溯1995年,彼时身为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的杨参军,带着对艺术的赤诚远赴巴黎。卢浮宫的古典大师之作,让他震撼于造型的永恒力量,却也清醒地意识到“复刻传统”并非自己的路径;奥赛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的现代艺术,展现着多元语言的活力,却未消解他“风格是否已尽”的迷茫;当代装置与观念艺术的冲击,更让他陷入对“艺术本质”的追问。直到遇见司徒立先生与“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他才豁然开朗:艺术的答案,不在远方的流派里,而在眼前的世界中——从注视画室里一片龟背竹的叶片开始,他踏上了“回到视觉本身”的探索之路。这一步,便成了此后三十年艺术生涯的起点。
三十年里,杨参军从“写实”走向“表现性具象”,从安徽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艺术视野,却从未脱离故土的滋养;他身兼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既在画布上实践,也在课堂上传递“观看的智慧”,成为中国“具象表现绘画”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深谙“真实从非精确的复刻,而在‘隐与显’之间,是艺术家主体‘看见’的独特印记”:承袭塞尚、贾克梅蒂等大师的艺术精神,却不止步于追随,而是将西方具象表现方法论与东方对“意境”的追求相融,让笔下的静物有温度、人物有神韵、风景有乡愁,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视觉重建”之路。
本次展览以“视觉履痕”为主题,分为“物事”“形神”“田园”三大板块,通过100余幅跨越1995至2025年的油画力作,完整铺展他三十年的创作轨迹——始终以日常物象、生活现场为核心描绘对象,在持续的写生中“重建视觉秩序”。这不仅关乎个人艺术实践,更回应一种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对“视觉真实”的重新追问。具象,不再是旧技法的复述,而是一种面对世界最直接也最困难的凝视。三十年的持续写生、构图实验与教学推动,使杨参军的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逻辑,也构成了中国“具象表现绘画”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此刻,愿你能暂时卸下生活的匆忙,跟着艺术家的笔触,重新学习“看见”:看见静物里的呼吸,看见人物里的故事,看见风景里的乡愁。这,便是这场“视觉履痕”展览最朴素的心愿。
王岭
安徽省美术馆馆长
部分展出作品
![]()
《静物》 布面油画 73×60cm 1999年
![]()
《静物》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0年
![]()
《静物》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4年
![]()
《静物》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4年
![]()
《顾玉林像》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
《黑系少女》 布面油画 150x60cm 2016年
![]()
《女青年像》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20年
![]()
《肖像》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22年
![]()
《巴黎国际艺术城》 布面油画 55×46.5cm 1995年
![]()
《家园》 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8年
![]()
《长白山下》 布面油画 140×400cm 2021年
![]()
《紫藤》 布面油画 100×200cm 2024年
![]()
《暖冬二》 布面油画 200×400cm 2025年
![]()
杨参军
1958年生于安徽濉溪县
198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
199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第三、第四届副主任
中国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
委员会委员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校友会会长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