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资深媒体人胡锡进近日发表的一篇关于互联网“噤声”现象的小作文,在舆论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位以善于把握言论边界而著称的舆论场“常青树”,竟然也公开谈论起网络发言的困境,确实令人玩味。
胡锡进观察到,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越来越多人成为敏感群体,能少说就少说。他将这一现象称为“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在他看来,社会宽容度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整体氛围越来越严厉,对“瑕疵”的搜索频密,风险提升;二是互联网对语言的过度解读,容易引申和发挥,甚至指向发声者背后的机构。
胡锡进的观察确实触及了当下网络舆论场的某种现实。不知从何时起,网络发言变成了一种需要高度戒备的行为,原本应该促进思想交流的公共平台,逐渐演变为充满紧张气氛的言论考场。发言者不仅要斟酌词句的本意,还要预判可能被如何解读,甚至要为自己完全无意表达的含义承担责任,这种过度防御的言论氛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讨论的活力。
这种网络言论的收紧,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网络空间乱象的矫正,曾几何时,网络空间充斥着谣言、诽谤、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网络言论进行规范和管理实属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维护网络秩序和保持言论活力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胡锡进主张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这一主张本身值得肯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能够容纳不同声音的存在,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共识。但“宽松”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有序交流。我们需要防范的是那种将正常批评也视为“异类”的过度敏感,以及通过无限上纲上线来压制不同意见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言论环境的形成是多方互动的结果,它不仅取决于管理政策,也取决于每一位网络参与者的言行。当下网络空间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的党同伐异现象,以及习惯于给人贴标签、扣帽子的行为,都在加剧言论环境的恶化。改善这一环境,根本上是要宽松,”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另外就是从培养理性、包容的网络文化做起。
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言者的谨慎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论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随着网络社会的成熟,发言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话语的分量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审慎态度本身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构建健康网络言论环境的过程中,媒体和公众人物肩负着特殊责任,他们应当以身作则,既勇于表达真知灼见,又秉持专业和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要避免为了博眼球而刻意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的行为,理性、建设性的讨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道。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能够让人们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回到胡锡进的感慨,连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媒体人都感到发言需要格外小心,确实反映出当前舆论场的复杂性,但这不应导致我们对网络言论环境失去信心。相反,这提醒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既理性又充满活力的公共讨论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