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五台山朝台客
踏雪朝台叩玉墀,香云绕杖步参差。
归来襟带清凉气,半是霜华半是诗。
"踏雪朝台叩玉墀,香云绕杖步参差。"《七绝·五台山朝台客》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场灵魂的朝圣之旅。首句"踏雪"二字即奠定了全诗清冽高洁的基调,朝台客在茫茫雪原中艰难跋涉,每一步都踏碎了俗世的喧嚣。"叩玉墀"的意象尤为精妙——将积雪覆盖的石阶比作天宫的玉阶,朝台客的叩拜动作不仅是对神明的虔诚,更是对精神高地的仰望。次句"香云绕杖"将无形的香烟具象化为缭绕的云雾,与朝台客"步参差"的身影形成动静相宜的画面,在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感官中,营造出一个超脱尘世的宗教空间。
![]()
"归来襟带清凉气,半是霜华半是诗。"后两句笔锋一转,描写朝圣归来的精神收获。"清凉气"三字双关,既指五台山作为"清凉圣境"特有的气候特征,更隐喻心灵摆脱燥热烦恼后的澄明状态。诗人巧妙地将这种精神体验具象化为可触摸的"襟带"之物,使抽象的宗教感悟获得了物质性的表达。而"半是霜华半是诗"的结句尤见匠心——外在的霜华(既是实指朝台途中沾染的冰雪,也是象征历经磨砺的生命痕迹)与内在的诗情(象征灵魂升华后产生的审美愉悦)各占一半,恰如佛教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辩证统一。
这首七绝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鲜明的三重境界:首联以写实手法刻画朝台过程的艰辛,颔联转入对宗教氛围的渲染,尾联则升华至形而上的精神体验。诗人通过"踏雪—叩玉墀—归来"的线性叙事,完整呈现了一次完整的宗教体验过程,而"霜华"与"诗"的意象并置,更是巧妙揭示了宗教修行与艺术创作在精神追求上的同构性。在当代社会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背景下,这首小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虔诚的朝圣与自我超越之中;生命的清凉不假外求,就在那踏破霜华的足迹里,在那由苦行淬炼出的诗句中。
![]()
七绝.五台山菩萨顶雪霁
雪霁天门万象开,文殊高坐宝云来。
遥知妙德传灯处,片片银花覆法台。
"雪霁天门万象开"以恢弘笔触破题,雪后初晴的菩萨顶仿佛天界之门訇然中开,天地万物在澄澈雪光中重生显影。"万象开"三字尤见匠心,既写实景中群峰、古刹、经幡在雪后焕发的生机,又暗喻佛法智慧破除无明后显现的真理之境。次句"文殊高坐宝云来"聚焦主尊,将文殊菩萨的形象融入流动的云霭之中,"高坐"显其庄严法相,"宝云来"则赋予神圣性以动态美感,仿佛智慧甘露正随云霓降临人间。
后两句"遥知妙德传灯处,片片银花覆法台"由实入虚,诗人虽未亲见法会盛况,却以超然视角想象菩萨顶法台承雪之景。"妙德"呼应文殊菩萨"大智"的德号,"传灯"暗喻佛法传承如灯火不灭。最妙在"片片银花"的意象——既写实描绘雪瓣覆盖古寺的静美,又将每一片雪花视为智慧的结晶,轻柔地覆盖在法脉传承的圣坛之上。全诗四句皆围绕"雪霁"展开,却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观的澄明,到佛国气象的庄严,最终归于对佛法智慧的诗性领悟。
诗人将佛教圣地雪后景象转化为充满禅意的视觉诗篇,在银装素裹的纯净世界中,让读者感受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明境界。那覆满法台的银花,既是冬日的自然馈赠,亦是永恒佛法的诗意显现。
![]()
七绝·五台古刹浮图
塔影浮屠入碧天,唐风宋月几千年。
钟声撞破层云障,散作莲花万朵妍。
“塔影浮屠入碧天,唐风宋月几千年。”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雄浑而悠远的画面。五台古刹的浮图高耸入云,直插碧空,那塔影仿佛是历史的丝线,连接着当下与往昔。“唐风宋月”点明了古刹历经的漫长岁月,承载着唐宋等朝代的厚重文化与历史记忆。在这几千年的时光流转中,浮图静静伫立,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人间的悲欢,它是历史的守望者,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钟声撞破层云障,散作莲花万朵妍。”当钟声响起,那雄浑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直直地撞破了层层云障。这钟声不仅是古刹的日常声响,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它穿越时空,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虔诚。而钟声散作莲花万朵妍的想象极为精妙,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神圣和美好,钟声化作莲花,寓意着佛法的传播与精神的升华。这钟声所蕴含的佛法智慧,如同美丽的莲花般在世间绽放,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整首诗将古刹浮图的静态之美与钟声的动态之韵相结合,既展现了五台古刹的历史底蕴,又传达出佛法的空灵与美好,让读者在诗句中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神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