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佛教典籍中,阎罗王并非世人想象中那般冷酷无情的判官。《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阎王殿中有一本生死簿,记录着众生的寿命长短、福报深浅。可奇怪的是,历代以来,总有一些人明明已经到了大限之期,生死簿上也早已注明,却偏偏能够逃过一劫,继续留在人间。
这些"命不该绝"的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杂宝藏经》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桩奇事:有一位名叫目连的比丘,以神通第一著称,他曾亲眼见到阎王殿前,几位鬼差押着一个本该命终的人前来报到。谁知阎王翻看生死簿后,却突然下令放人,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人阳寿未尽,速速送回!"众鬼差面面相觑,生死簿上明明白纸黑字写着此人今日当死,为何阎王却说阳寿未尽?
后来观音菩萨应目连之请,在一次法会上揭开了这个天机。原来那些能够死里逃生的人,身上都有三个共同的特征。这三个特征,不是什么惊天的修为,也不是显赫的出身,而是藏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里。
那么,这三个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
话说东晋年间,建康城中有一位姓张的富商,家财万贯,在当地颇有声望。这张富商年近五旬,膝下却只有一个独子,名叫张元。这孩子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十八岁那年便中了秀才,全家人都指望着他光耀门楣。
可就在张元二十岁那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建康城。起初只是城南几户人家染病,很快便蔓延开来,不到半月功夫,城中已有数百人丧命。张家虽然富贵,却也难逃劫数。先是府中几个仆人病倒,紧接着张元也开始发烧咳嗽,卧床不起。
张富商请遍了城中名医,用尽了各种良药,可张元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日重似一日。到了第七天夜里,张元已经奄奄一息,气息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张富商夫妇守在床前,泪如雨下。
就在这时,一件奇事发生了。
子时三刻,张元突然睁开了眼睛,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他挣扎着想要坐起来,嘴里断断续续地说:"鬼差...黑白无常...要带我走..."张富商忙按住儿子:"元儿莫怕,爹在这里!"
张元仿佛没听见一般,自顾自地说着:"他们拿着勾魂牌...说我阳寿已尽...要带我去见阎王..."说完这话,张元又重重地倒了回去,这次连呼吸都停止了。
张富商夫妇悲痛欲绝,正要为儿子穿寿衣,却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张家世代供奉的一位云游僧人恰巧路过建康,听闻张家遭了祸事,特地赶来探望。
这位僧人法名慧远,是庐山东林寺的高僧,修行已有三十余年。他进了屋,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张元,又闭目感应片刻,突然对张富商说:"施主莫要慌张,令郎此刻正在阎王殿前,生死未定。"
"大师此话怎讲?"张富商急问。
慧远和尚缓缓道:"贫僧适才以天眼观之,见令郎魂魄已到阴间,正站在阎王殿前。阎王翻看生死簿,本欲判其归阴,可忽然停住了。"
"为何停住?"张富商追问。
"因为阎王发现,令郎身上有一道金光护体。"慧远和尚说到这里,眼中露出一丝欣慰:"这金光虽然微弱,却是实实在在的功德之光。"
张富商夫妇听得云里雾里,忙请大师明示。慧远和尚便问:"令郎平日里可曾做过什么善事?"
张富商想了想,摇头道:"元儿自幼在家读书,很少出门,哪有机会行善积德?"
"非也。"慧远和尚说:"行善不在事大事小,只在心诚不诚。施主不妨仔细回想,令郎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一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善举?"
经大师这么一提醒,张富商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原来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张元从学堂回来,路过城门口时看见一个乞丐冻得瑟瑟发抖。那乞丐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恶臭,路过的行人纷纷掩鼻而过。可张元却停下了脚步,他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袍,披在了那乞丐身上,又从怀里掏出几两碎银子塞给对方。
"就这一件事?"张富商不太相信。
"还有呢?"慧远和尚继续问。
张富商又想起,张元每次看到路边有死去的小动物,比如被车轮碾死的小鸟、被人打死的野狗,都会停下来,找个干净的地方把它们埋葬起来,还会念几句阿弥陀佛。
"对,就是这个!"慧远和尚点头道:"令郎这份慈悲心,正是他身上金光的来源。"
就在这时,躺在床上的张元突然又有了呼吸。张富商大喜过望,忙俯身查看。只见张元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呼吸也慢慢平稳了。又过了半个时辰,张元竟然悠悠转醒,睁开了眼睛。
![]()
"元儿!"张富商喜极而泣。
张元虚弱地说:"爹...我...我见到阎王爷了..."
"快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张富商急切地问。
张元便将自己在阴间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原来他被黑白无常押到阎王殿后,阎王翻开生死簿,确实看到他阳寿已尽。可就在判官准备在簿子上盖印时,阎王突然发现张元身上有一道金光。虽然这道金光很微弱,但在阴暗的地府中却格外显眼。
阎王便问判官:"此人身上为何有功德之光?"
判官查了查功德簿,回禀道:"此人曾在三年前寒冬时节,将自己的棉袍脱给路边乞丐。那乞丐本是天上的一位散仙,因犯了天条被贬下凡历劫。此人不嫌其脏臭,反而施以援手,这份慈悲心感动了上天,故而功德簿上记了一笔。"
阎王又问:"还有呢?"
判官继续翻看:"此人平日见到路边死去的小动物,都会将它们埋葬,并为它们念佛超度。三年来,经他超度的畜生道众生已有数百,这些众生往生后都很感激他,纷纷发愿要报答他的恩德。"
阎王听完,沉吟片刻,突然说:"既然如此,此人功德虽小,但贵在持之以恒。况且他心存慈悲,不分贵贱,这份善心难能可贵。"说罢,阎王便在生死簿上批了四个字:"阳寿未尽!"
判官不解:"大王,他明明已经到了大限之期..."
阎王摆摆手:"规矩虽是规矩,但天道酬善,因果不虚。此人虽然阳寿到期,但他积累的功德为他延了寿。传令下去,让黑白无常送他回阳间,再延十年阳寿!"
就这样,张元又被送回了人间。听完儿子的讲述,张富商恍然大悟,连忙向慧远和尚行礼致谢。
慧远和尚却摇头道:"贫僧不过是旁观者,真正救令郎性命的,是他自己积累的功德。"
"可是大师,"张富商不解地问:"元儿做的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善,怎么就能感动阎王,让他延寿呢?"
慧远和尚微微一笑:"施主有所不知。阎王在判生死时,看的不是你做了多大的善事,而是看你是否有一颗真正的慈悲心。令郎虽然做的都是小事,但他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别人,这份真心才是最宝贵的。"
说到这里,慧远和尚顿了顿,又道:"其实,这只是令郎身上第一个特征。那些'命不该绝'的人,往往还有另外两个共同点。"
张富商忙问:"请大师明示。"
慧远和尚道:"第二个特征,便是孝顺。"
"孝顺?"张富商有些疑惑:"这和生死有什么关系?"
慧远和尚正要解释,张元突然插话道:"爹,我在阎王殿时,确实看到了这一幕。"
原来,就在阎王决定放张元回阳间之前,殿外又押进来一个中年男子。这男子看起来也是大限已到,被鬼差带来报到。阎王照例翻看生死簿,确认此人阳寿已尽。可就在判官准备盖印时,阎王又发现了异常。
这个男子身上的功德之光,比张元身上的还要强烈,简直像一轮小太阳般耀眼。
阎王大感惊讶,忙问判官缘由。判官查阅功德簿后回禀:"此人名叫王孝,乃是城东一个普通木匠。他父母双全,但年事已高,都已七十有余。王孝虽然家境贫寒,但对父母极为孝顺。"
"如何孝顺法?"阎王问。
判官道:"此人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做工,赚来的钱都用来给父母买好吃的。他自己一年到头舍不得吃顿肉,却每隔三五日就给父母炖一只老母鸡。遇到父母生病,他更是衣不解带地伺候,比对自己还上心。"
"就这些?"阎王似乎觉得还不够。
判官继续道:"更难得的是,王孝对父母从无怨言。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因小事责骂他,他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半夜三更要喝水要吃东西。但王孝从来没有露出过不耐烦的神色,反而总是笑呵呵地侍奉左右。"
"前年冬天,王孝的父亲突然想吃鲜笋。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哪里有笋可挖?王孝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在雪地里找了整整三天,手脚都冻伤了,最后总算在山里找到了几根冬笋。他欢欢喜喜地拿回家,给父亲做了一碗笋汤。"
判官说到这里,声音都有些哽咽:"更感人的是,去年王孝的母亲病危,大夫说只有一种药能救命,但那药极为珍贵,要倾家荡产才买得起。王孝二话不说,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连祖传的房子都卖了,终于凑齐了药钱,救活了母亲。"
阎王听完,沉默良久,最后长叹一声:"难得,难得!百善孝为先,此人有如此孝心,岂能让他就此归阴?"
判官提醒道:"大王,但此人确实已到大限..."
阎王挥手打断:"孝感天地,这是自古以来的天道。此人如此孝顺,上天岂会不佑?查查看,他父母的寿数如何?"
判官翻查后回答:"他父母都还有二十年阳寿。"
"好!"阎王当即下令:"既然如此,就让王孝回阳,再延二十年寿,好让他能够为父母送终。传令下去,凡是至孝之人,阎王殿中当格外关照!"
张元讲到这里,看着父亲说:"爹,我虽然比不上那个王孝,但这些年来对您和娘还算孝顺。每次您生病,我都彻夜守候;每次娘想吃什么,我都想办法给她弄来。这些年虽然不曾建什么大功立什么大业,但对父母的孝心从未减少过。"
张富商听了,眼眶湿润,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好孩子!"
慧远和尚在一旁点头道:"正是如此。阎王判案,最重孝道。因为孝顺父母,就是报答天地生养之恩。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就算做再多善事,也难得真功德。反之,一个真正孝顺的人,就算没做过什么大事,阎王也会格外开恩。"
"那第三个特征呢?"张富商迫不及待地问。
慧远和尚看了看天色,已经快要亮了。他站起身来,对张富商说:"第三个特征更为关键,它关乎一个人的根本。不过..."
他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
慧远和尚欲言又止,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张富商父子见状,心中更是好奇万分,忙追问第三个特征究竟是什么。
慧远和尚沉吟片刻,缓缓道:"这第三个特征,贫僧不便直说。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天机,更关系到每个人的根本福报。若是说得太明白,反而会让人生出分别心、执着心,那就违背了佛法本意。"
"那该如何是好?"张富商急道。
"不过..."慧远和尚话锋一转:"当年观音菩萨曾在一次法会上,对这个问题有过详细的开示。那次法会上,观音菩萨不但揭示了第三个特征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她老人家讲明了这三个特征背后的深层原理,以及为何阎王会对具备这三个特征的人格外开恩。"
张元忍不住问:"大师可记得观音菩萨当时是如何开示的?"
慧远和尚闭目片刻,似乎在回忆什么。半晌后,他睁开眼睛,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观音菩萨当时说,这第三个特征,其实才是前两个特征的根本。没有这第三个特征,前面的慈悲心和孝顺心都只是表面功夫。唯有具备了这第三个特征,前两个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打动阎王,改变生死簿上的定数。"
话音刚落,东方已露出鱼肚白。慧远和尚看了看天色,对张富商说:"天已将明,贫僧还要赶路。至于观音菩萨的那番开示,施主若是真心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