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讲者丨 陈佳伟
出处:麻醉小红说
新青年AI助手点评

![]()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 型缺乏症产妇的椎管内分娩镇痛:麻醉学教授解读
本案例报告系统阐述了一例肌病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CPT II)缺乏症产妇在围产期的多学科管理策略,尤其聚焦于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应用与代谢支持。作为麻醉学专家,我将从病理生理、麻醉决策、围术期管理及临床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疾病本质与病理生理机制
CPT II 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缺陷在于长链脂肪酸无法有效进入线粒体基质进行β-氧化供能。
CPT系统功能:
CPT I(外膜)催化酰基辅酶A转化为酰基肉碱;
经CACT转位进入基质;
CPT II(内膜)再将其还原为酰基辅酶A,启动能量生成。
后果:
在能量需求增加或葡萄糖供应不足时(如禁食、应激、分娩),机体被迫依赖脂肪代谢,但因通路阻断,导致:
低酮性低血糖(不能生酮供脑);
毒性中间产物蓄积;
ATP合成障碍 → 肌肉细胞损伤 → 横纹肌溶解、CK升高。
该患者表现为最常见的成人肌病型,以运动诱发的肌痛、无力和横纹肌溶解为主要表现,而本次妊娠并未加重基础病情。
二、麻醉管理的核心原则:预防代谢危机
对于CPT II缺乏症患者,麻醉管理的目标不是“治疗”,而是严格预防诱发因素,维持能量稳态。本案体现了三大核心策略:
1. 持续葡萄糖输注:替代主要能源
使用10%葡萄糖水(D10W)持续输注,确保外源性碳水化合物供给充足。
目的:抑制脂肪动员,防止脂肪酸过度氧化需求,避免低血糖及横纹肌溶解风险。
实践要点:
应从入院即开始,直至术后恢复进食;
血糖宜维持在高正常范围(如5.6–8.0 mmol/L),避免波动。
2. 早期神经轴镇痛:阻断应激级联反应
硬膜外镇痛在产程早期(宫口7cm)即启动,使用低浓度局麻药复合芬太尼案(布比卡因0.125% + 芬太尼)。
意义:
显著减轻疼痛 → 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
减少儿茶酚胺释放 → 避免促进脂解和心肌耗氧;
降低整体代谢应激,保护肌肉组织。
本例选择不含肾上腺素的配方(尽管原文提及含微量肾上腺素,需谨慎评估),因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可能加剧脂解,原则上应避免。
3.药物选择的安全性考量
![]()
三、产科协同管理:优化分娩过程
产科干预与麻醉管理相辅相成:
计划性引产:避免胎儿过大,减少第二产程用力强度;
限制第二产程用力时间:长时间屏气用力显著增加氧耗与代谢压力;
必要时器械助产(产钳/真空吸引):缩短产程,降低母体能量消耗;
产后严密监测:至少24小时内动态检测血糖、CK、乳酸、肌红蛋白尿,及时发现亚临床横纹肌溶解。
四、术后观察与预后分析
本例术后出现短暂左侧下肢无力与感觉异常,但于48小时内缓解,CK未升高,提示并非急性横纹肌溶解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原因包括:
区域麻醉后神经功能恢复延迟;
局部压迫或体位相关神经牵拉;
代谢波动所致可逆性神经肌肉传导障碍。
重要的是,没有出现CK进行性升高或肌红蛋白尿,说明代谢支持措施有效,未触发严重并发症。
五、总结与临床启示
该病例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代谢保护优先”的围产期管理理念。总结如下:
葡萄糖是生命线:围术期持续输注高浓度葡萄糖是预防代谢失代偿的基础。
镇痛即治疗:早期神经轴镇痛不仅是舒适化医疗手段,更是阻断应激-脂解-能量危机链条的关键干预。
个体化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代谢紊乱的药物(如丙泊酚、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
多学科协作:产科、麻醉科、遗传代谢科共同制定计划,保障母婴安全。
六、教学价值
此案例为罕见遗传代谢病合并妊娠的典范管理范例,适用于以下场景教学:
麻醉住院医师培训中关于“特殊系统疾病产科麻醉”的典型教案;
多学科会诊流程示范;
围术期能量代谢调控的实际应用。
建议将此类患者纳入产前麻醉门诊高危筛查目录,提前制定个体化管理路径,实现精准麻醉与安全分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