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今,Open AI签下总价值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合作方涵盖英伟达、AMD、甲骨文、CoolWave等企业。
这笔交易的能源消耗相当于20座核电站,但其年营收仅120亿美元,资金来源成了外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面对质疑,Open AI CEO 萨姆·奥尔特曼给出了独特回应。
在八月的一场晚宴上,他向记者表示“我发明了一种新的融资机制”,眼神中透着紧张又兴奋的光芒;几天前与本·汤普森(Ben thompson)的采访中,他又退一步称“最终OpenAI的收入会支撑这些合同”,同时提到有办法帮助合作企业在收入兑现前获得融资。
![]()
随着各方关系梳理,这种新融资手段的轮廓逐渐清晰,有人将其称为“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信任循环”,也有人直言这是AI版的“互联网泡沫”——厂商投资OpenAI,OpenAI用这笔钱采购厂商芯片,形成环环相扣的资本游戏。
要判断这场资本循环是否为泡沫,首先得拆解被讨论最多的“甲骨文-OpenAI-英伟达”三角关系。
![]()
从整体看,这是典型的循环融资结构:英伟达投资OpenAI,OpenAI向甲骨文运营的数据中心付款,甲骨文再从英伟达采购芯片。但单独审视每个合作,对各方都有实际价值。
![]()
英伟达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计划部署十几瓦的AI基础设施,还承诺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而这笔资金可反用于购买英伟达芯片;OpenAI与甲骨文签订约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协议,甲骨文负责建设数据中心及配套的算力基础设施、电力等,OpenAI则作为主要租用方,且甲骨文的数据中心大量采用英伟达GPU,这让英伟达同时成为OpenAI和甲骨文的上游供应商。
![]()
从产业链视角看,参与方分为三层。
最底层是英伟达这类基础设施提供商,向甲骨文、AWS等云服务提供商(CSP)出售产品;
中间层的CSP商业模式资产投入占比高,需前期砸钱采购GPU集群、建造数据中心,再通过长期合同出租获利;
最上层是OpenAI这类模型开发商,靠租用算力训练模型,再售卖token(模型用量)回收成本,其盈利与否完全依赖市场对AI应用的实际需求。
有观点认为,只要token需求持续、应用能不断推进,循环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会加大系统杠杆。
从尊重企业家决策的角度,投资者应认可其洞察力——OpenAI敢于做这样的尝试,即便最终可能失败,现阶段也难以判定对错。
简言之,资本循环本身不是泡沫,但会放大系统波动性:若AI应用如乐观派预期般爆发,三方将共同受益;若落地不及预期,强绑定关系会让三方一同承受损失。
除了三角关系,OpenAI与AMD的合作更具突破性。上周,双方宣布未来几年内OpenAI将部署6G瓦的AMD芯片,作为回报,AMD向OpenAI授予最多1.6亿股认证股权(约占公司10%),且股份会随算力部署进度和AMD股价表现分批解锁。
这种“股份换订单”的模式堪称资本创新,连英伟达CEO黄仁勋都直言“没想到老对手还能这么玩”。
![]()
这笔合作利弊鲜明。对OpenAI而言,意味着摆脱对英伟达的完全依赖;对AMD来说,可能是从第二梯队芯片商跃升为AI基础设施核心玩家的转折点。但风险同样突出:若OpenAI后续运营出现问题,AMD相当于将10%股份交给了“失效客户”,代价沉重。
![]()
更关键的是,AMD此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Anthropic等其他AI企业或会提出同样要求,形成恶性竞争。不过,市场反应积极,消息公布后两天内AMD股价上涨超40%,此前市场对AMD做空情绪强烈,普遍认为其难以挑战英伟达的稳固地位。
但采访嘉宾指出,股价上涨不代表市场完全认可AMD的故事,当前市场更关注订单量,若6G瓦订单能顺利交付且形成可持续业务,AMD或处于股价底部,反之则面临回调风险。
类似的市场反应此前也出现在甲骨文身上。
![]()
![]()
9月初,甲骨文与OpenAI合作消息发布当天,尽管财报营收和利润不及预期,股价仍暴涨39%,市场将这份纸面合同视为未来增长的爆发信号。
![]()
但9月下旬起,甲骨文股价开始回调,原因是其云业务利润率低于分析师预期,引发市场对其能否从大规模投资中获利的担忧。据《TheInformation》援引的内部文件,甲骨文最近一季度靠租赁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获得约9亿美元营收,但每1美元销售额的毛利仅14美分。
不过有观点认为,这在行业早期属正常现象,甲骨文现阶段是“先迈入场,再谋盈利”。
支撑这场资本循环运转的,除了核心企业间的合作,还有外部资本的注入。
银行、私人信贷、主权基金等机构提供的现金,成为重要助推力。当前AI板块热度高,第三方机构普遍认可相关资产价值,愿意放贷支持数据中心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中仅英伟达有足够现金投资CSP和初创公司,其他企业多需通过第三方融资。
![]()
更特殊的是,部分合作仅为意向书,无法律约束和现金流,但双方可凭此融资——OpenAI可对银行说“拿到贷款就能投产”,甲骨文可称“建好中心OpenAI就会入驻”,形成“空手套白狼”的融资模式。
这种加杠杆的行为暗藏风险,一旦市场对AI信心下降或宏观经济出问题,循环就可能破裂,这也解释了为何AI合作消息一公布,股价、融资和市场情绪会同步上涨——这已不仅是技术故事,更是金融杠杆的表演。
![]()
那么,AI热潮能持续多久?循环是否会有转不动的一天?
从关键指标看,GPU使用率(算力供需状态)是重要参考。目前需求端表现强劲,AI模型调用的token用量高速增长,谷歌2024年4月产品与API每月处理约9.7万亿tokens,2025年10月已增至1300万亿;供给端则呈现紧张态势,英伟达Blackwell芯片价格上涨,云算力资源短缺,甚至上一代芯片价格也被推高,需求曲线仍陡峭向上。
从宏观视角看,AI被赋予了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当前全球经济债务周期处于顶点,各国急需新增长引擎,AI恰好成为这一角色。
在增长稀缺的背景下,AI是少数能让市场相信未来的领域,因此债券市场、主权基金、私募信贷等都在持续注入资金。
但情绪不会永远高涨,AI浪潮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创造可持续价值——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付费,企业是否愿意长期订阅。OpenAI、甲骨文等企业间的协议,目前仍建立在正面的用户数据和反馈之上。
2026年,投资人将重点关注云端大厂的AI开支及AI公司付费用户比例。至少现阶段,我们仍处在AI浪潮的开端,其未来走向,仍需时间和市场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