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西安城墙悄悄换了“限定皮肤”。永宁门至文昌门的青砖墙上,翠绿苔藓沿砖缝蔓延,像给六百年古城墙披了件毛茸茸的绿绒衣,雨水打湿后泛着微光,连护城河倒影都染了绿意,活脱脱一幅江南水墨画。这抹稀罕的绿,藏着这座城市半年来从干旱到多雨的戏剧性转折。
![]()
谁能想到,数月前的西安还在干旱中煎熬。那时的古城被干热气团包裹,局部气温突破40℃,护城河水位持续走低,周边水库更是水位告急,库底的淤泥与石块清晰可见,连耐旱的野草都蔫了叶片,整座城市透着几分焦灼。老西安人感慨:“从没见过水库干得这么彻底。”
![]()
更早的时候,西安还出现过雷暴,当晚电闪如昼、狂风呼啸,有网友拍到闪电中灰黑色长条状物体蜿蜒掠过,称“龙现长安”,甚至有人声称拍到三条“龙”同时盘旋。一时间,“龙影奇观”刷爆社交平台,古老都城的历史底蕴让这场传言更添神秘。
![]()
但真相很快揭晓:陕西省气象台专家解释,那不过是飑线天气中,强风卷起的塑料垃圾或漂浮物,在闪电与模糊拍摄下形成的视觉错觉,部分发光“龙影”实为云层内部的闪电效果。这场“乌龙”,成了旱季尾声最富戏剧性的注脚。
![]()
入秋后,雨终于不再吝啬。从9月起,西安开启“包月雨”模式,连续39天的阴雨让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6倍,跻身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冷空气在高空交汇,再加上台风外围水汽助攻,稳定的雨带让古城彻底告别干旱——连之前干裂的墙砖都吸足了水分。
![]()
雨水不仅解渴,更唤醒了生机。空气中沉睡的苔藓孢子在持续高湿环境中萌发,在土制城墙上扎根生长,连市民盘了四年的文玩核桃都因潮气发了芽。有60岁的老西安人说,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城墙长青苔。更让人安心的是,专家监测发现,青苔仅在墙体表面生长,没有深入内部的根系,不会破坏城墙结构,天晴后便会逐渐消失,甚至能形成“生物覆盖层”为城墙挡雨。
![]()
从干旱时的焦灼,到雷暴夜的“龙影”传言,再到如今青苔覆墙的惊喜,这场雨像条无形的线,串起了西安半年来的气候记忆。古城墙的青砖见过千年风雨,却在今秋见证了从枯到荣的轮回。
![]()
眼下雨仍偶有停歇,绿墙映雨的景致还能寻觅。这抹意外的绿,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光的温柔——它让我们看见干旱尽头的希望,识破传言背后的科学,更读懂古城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待天晴苔退,城墙会变回沉稳的青灰色,但这场雨带来的生机与故事,早已刻进西安的秋天里。
这场秋雨的余韵里,西安的冬季气候脉络也逐渐清晰。据陕西省气候中心预测,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的冬季,西安将呈现“整体偏暖、阶段波动”的特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1.5℃,降水则偏多0至1成。
![]()
具体来看,12月气温偏高趋势明显,仅会出现3次弱降温过程,分别在6日-8日、15日-16日和24日-25日,整体体感相对温和。但进入2025年1月后,冷空气活动将明显活跃,易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警惕道路湿滑、积雪结冰对出行的影响。此外,12月上中旬和2月上旬冷空气势力较弱时,关中地区易出现静稳天气,雾霾风险较高,需关注空气质量变化。
![]()
从干旱到雨润青苔,再到冬季的冷暖起伏,古城的气候节奏里,藏着自然的规律与变化。而那抹城墙绿,或许正是这场气候轮回里最生动的注脚。
以上图源网络和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