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件很难的事:从过去一年里发生的众多户外事件中,选出几个提名。
今年尤其困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难以取舍的提名名单,讨论时常常陷入僵局,为了一个名额多次打电话给山里或远方的专家前辈,反复确认、比较。
2024年,是中国户外不平凡的一年,尤其在攀登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攀登大年”。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寥寥无几的候选,而是一份长长的名单:幺妹峰的新路线、卡热疆、初切波等多座未登峰的首登,还有经典山峰贡嘎山、日乌且、皇冠峰……足足有十个值得被郑重记录的攀登排布在初选名单上。这些攀登,不只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意志与信念的淬炼。他们不再只是沿着别人的路线向上,而是在世界级的冰岩雪峰上,走出属于中国人的新路。
我们反复斟酌、激烈讨论,最终选出五个提名。不是因为其他不够好,恰恰是因为好的太多了。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诠释了什么是“开创”、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中国攀登”。
同样,在“年度突破”里,我们看到了何静无氧完成十四座八千米级山峰的极致个体挑战,也看到了何川、祁柯铭在阿尔卑斯“六大北壁”上留下的中国印记,苗浩将亚洲大铁纪录带入8小时,潘愚非将中国运动攀岩推至5.14d难度……
![]()
![]()
![]()
![]()
![]()
![]()
![]()
![]()
这些成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它们就发生在这群具体的、活生生的户外人身上。
说到底,金犀牛奖想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具体的人和事。我们相信,真正的户外精神,不在响亮的口号里,而在那些冻僵的手指、精疲力竭的冲顶、无人知晓的独行和无数次失败后的又一次尝试之中。
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未知的诚实回应。中国户外金犀牛奖,从2006年走到今天,始终在做一件事:记录那些在自然中行走、攀登、探索的人,和他们所代表的中国户外精神。
下面,我们郑重揭晓第十九届金犀牛奖提名名单。愿这些名字与故事,能照亮更多走在路上的人。
![]()
本奖项授予年度最具探索精神、先锋性和标志性的攀登活动,旨在鼓舞中国攀登者参与具有开创性的攀登。金犀牛奖推崇高效、干净、安全的阿尔卑斯式攀登。
![]()
2024年11月22日,中国攀登者张清伟与周松成功登顶幺妹峰,并开辟新路线“悟”。这是时隔22年,继英国、法国、俄罗斯队之后全球第四支从山峰北侧登顶的队伍,标志着中国高海拔攀登迈入世界顶尖水平。
幺妹峰素以对攀登者技术、经验、勇气与意志力的极致考验闻名,也是世界级登山家的试炼场。两人在8天7夜的攀登中交替领攀,克服了M5+混合攀登、粉雪深槽及暴露感极强的山脊横切。冲顶日两人的燃气耗尽,他们靠吞冰解渴完成最后百米冲刺,展现了攀登者在绝境中的坚韧。
此次攀登不仅实现了张清伟多年来未竟的攀登梦想,更见证了新生代攀登者周松的淬炼成长与精神传承。从2018年格聂山域的初识,到2024年并肩站上幺妹之巅,他们用“悟”诠释了中国攀登者从追随者到开创者的蜕变:他们不再只是重复经典路线,而是在世界级岩壁上走出属于中国人的新路。
![]()
2024年8月13日,中国攀登者刘洋、宋远成成功登顶海拔7221米的卡热疆主峰,完成这座世界第四高未登峰的首登,并命名其西南壁新线路为“压哨绝杀”。此次攀登填补了世界登山史上的一项重要空白,展现了中国攀登者在极高海拔未登峰领域的突破性实力。
卡热疆主峰山势险峻、气候复杂,此前多支国际队伍折戟而归。刘洋与宋远成在连续多日的攀登中,面对重重困难,在海拔6550米以上,他们一度仅靠帐篷皮套在睡袋外裹身御寒,整夜饱受风雪。冲顶日,两人在破碎岩壁与薄冰覆盖的混合地形中艰难攀爬,最终于下午2点55分站上顶峰。整场攀登不仅是对他们技术的极致考验,更是意志与耐力的严酷淬炼。
刘洋与宋远成的这次首登,是中国攀登者首次独立完成7000米级世界高难度未登峰的开辟。他们以“压哨绝杀”诠释了在极限窗口中把握机遇、绝地求生的攀登精神,也将中国阿尔卑斯式攀登的足迹,深深印在了喜马拉雅东段的未知版图上。
![]()
2024年8月18日,中国攀登者童海军与王永鹏以轻装、快速的阿式风格,历时4天成功首登海拔6600米的初切波峰,开辟北壁直上路线“枪出如龙”。这700米高、近7000米海拔的轻装快速首登,展现了两位攀登者过硬的技术,是中国年轻攀登者在高海拔技术型山峰的又一次突破。
初切波峰北壁起步即面临挑战,两人需以膝盖顶住裂缝积雪艰难攀爬,稍有不慎即面临冲坠风险。在接近顶峰的关键混合路段,暴露感极强的冰雪岩地形如高楼外墙,王永鹏在近乎不可能的地形上巧妙构建保护站,展现了在极限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技术创造力。整条路线结合了裂缝攀登、混合地形与高海拔挑战,对攀登者的技术、心理与体能提出全面考验。
“枪出如龙”的命名,既呼应了该峰别名——银枪峰凌厉的山势,也体现了攀登者如龙出枪、一往无前的突破精神。童海军坦言:“攀登中的超强暴露感和专注带来的极限平衡,让我对登山上瘾。”
![]()
2024年9月10日,中国攀登者刘峻甫与王帅成功登顶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的木纳却我峰,开辟西壁“日落大道”新线路,这座被誉为“遥远的马特洪峰”的山峰,终于迎来了中国人的首登。
线路起步后即面临覆冰光板与破碎岩壁的挑战。攀登者在保护点稀缺的夹角地形中横切突破,在海拔6100米处又遭遇关键难点,一段四五米高的光板拦住去路,危急时刻,刘峻甫将辅绳绑在冰镐上,一次次甩动才成功翻越难点,完成突破。王帅笑称“刘总攻克难点全靠吼”,这声声呐喊正是攀登者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勇气写照。
此次攀登展现了中国攀登者面对复杂地形的应变能力与坚韧意志。从路线难点的技术突破到保护点稀缺时的冷静判断,刘峻甫与王帅用行动证明:中国攀登者不仅能在已知线路上追随,更能在未登峰上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日落大道”,是中国攀登精神在念青唐古拉的又一次生动绽放。
![]()
2024年8月,中国攀登者马放以rope solo的方式,沿西壁成功登顶海拔5592米的色尔登普峰,完成全新线路“野孩子”的首攀。这条长达1200米的大岩壁路线,是中国攀登者在川西高海拔岩壁领域的重大突破。
色尔登普峰是一座有着刀刃般锋利边沿的岩石山峰,此次攀登周期长达30天。马放以纯粹的攀登风格,在落石、流水与低温的多重风险中持续向上,展现了精湛的攀登能力与风险控制意识。整条路线从海拔4750米的起步点至5592米的顶峰,马放独立完成所有装备运输、营地建立与攀登操作。这种孤勇独攀,不仅是对攀登者体能和技术的极致考验,更是对心理承受力的巨大挑战。
“野孩子”的命名,呼应了攀登者在岩壁上如野草般顽强生长的生命状态。马放用这次独攀证明:中国攀登者已具备在高海拔大岩壁领域独立开拓的能力。这条线路不仅填补了色尔登普峰的国人攀登空白,更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攀登方式,为中国攀登精神写下了坚韧而自由的注脚。
![]()
本奖项授予在户外运动领域单个项目中获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性年度成就的个人或团体,旨在鼓励参与者勇于突破自我极限,并诠释更多维度的运动精神。
![]()
2024年10月9日,中国攀登者何静以全程不使用辅助氧气的方式,成功登顶世界第十四高峰——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成为首位无氧登顶全部14座8000米级山峰的中国人,铸就中国登山史上的里程碑时刻。
无氧攀登8000米级山峰,对体能与意志力的考验堪称极限。它要求登山者在极端低压低氧环境中,仅凭自身身体机能抵御高寒、强风等恶劣条件,中途任何环节吸氧即被视为攀登无效。即便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向导,也常依赖辅助氧气攀登。这一成就背后,是何静对攀登策略和身体极限的精准把控。
自2017年开启无氧攀登以来,何静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向极限发起挑战,2023年她曾创下74天内无氧连续登顶四座8000米级雪山的记录。无氧完攀十四座这一壮举,既是她个人攀登生涯的巅峰,也激励更多人突破自我设限,追寻心中的“高峰”。
![]()
2024年夏天,中国攀登者何川、祁柯铭在38天内,成功完成小德鲁、巴迪尔、大齐内、大乔拉斯、马特洪、艾格峰的北壁攀登,圆满完成在国际登山界极具含金量、被誉为“技术攀登终极考验”的阿尔卑斯“六大北壁”攀登,他们也成为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线路的首批中国人。
面对复杂的技术路线和变幻的高山环境,他们采用轻装快速的阿尔卑斯式攀登风格,依靠精准的判断与娴熟的技术,成功应对重重挑战。每一步上升与下撤,都是对攀登者技术、体能与意志的严格检验。
这一成就,实现了中国攀登者在现代登山运动发源地、以及世界级标志性山峰上的历史性突破。他们用行动证明,中国攀登者已具备在国际顶尖舞台上,以自主、高效的方式完成经典线路的实力。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为中国攀登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
2024年2月,中国攀登者何川、刘洋与祁柯铭成功登顶阿根廷菲茨罗伊峰,完成国人在该座山峰的首登,铸就中国攀登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
菲茨罗伊峰以恶劣天气闻名,强风与短暂窗口期对攀登构成严峻挑战。三人在阿根廷小镇坚守一个月,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四次尝试中抓住宝贵的一天窗口。在28小时不间断攀登中,他们交替领攀,克服长400米、75°的冰雪岩混合陡坡和持续强风,沿经典的"Franco-Agentina"路线登顶。下撤途中,何川险遇冰裂缝,凭借丰富经验化险为夷。
此次远征不仅圆了何川二十年的梦想,更让国际攀登界看到中国攀登者的实力。他们用扎实的技术与坚韧的意志,打破了国内攀登者与巴塔哥尼亚经典线路之间的心理与地理距离,为中国攀登者走向世界级岩壁开辟了道路。正如团队所言,这不仅是圆梦,更是为中国攀登“带了个好头”。这场2024年开年的成功远征,如同一部序章,预示了中国攀登者走向海外、在经典线路上磨练技术、积累信心的新开端。
![]()
2024年6月2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的IRONMAN大铁赛中,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员苗浩以7小时58分04秒的成绩夺得全场季军,成为首位突破8小时大关的亚洲选手,也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20分钟,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铁人三项运动的历史。
大铁赛事全程226公里,包含3.8公里游泳、180公里自行车和42.195公里马拉松,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终极考验。冲线时刻,苗浩因体力透支摔倒在地,却坚持爬行过线,以顽强的意志兑现了目标。从2006年接触铁人三项至今,苗浩始终以高度自律和每周40小时的训练强度不断突破自我。2022年,他在西班牙打破亚洲纪录;2023年,他于汉堡刷新个人最佳;2024年,他终将亚洲纪录带入8小时以内。
苗浩曾说:“我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我相信努力了才会有希望。”作为中国职业铁三的先行者,他不仅一次次刷新纪录,更致力于推广这项运动,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挑战。他的成就证明,中国运动员完全有能力在国际极限竞技舞台上站上巅峰。
![]()
2024年12月11日,中国攀岩运动员潘愚非在广西阳朔白山成功完成“辣饺子”线路攀爬,成为首位完成该5.14d级别线路的中国攀登者,将中国自然岩壁攀登的难度纪录推向新高度。
“辣饺子”线路由美国攀岩家Chris Sharma于2009年开辟,是全球公认的自然岩壁高难度线路之一。潘愚非历经五次失败,不断调整动作序列与体能策略,终于在第六次挑战中突破极限,完攀这条倾注心血的经典路线。
此次成功不仅刷新了中国攀岩者在运动攀岩路线上的最高难度纪录,将沉静十年左右的中国自然岩壁最高难度记录向上推进到了5.14d,也标志着中国攀登者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与不懈的自我突破,向着全球顶尖难度稳步迈进,并且已具备挑战世界级难度的实力。
从阳朔白山的岩壁到国际攀岩竞技舞台,潘愚非用坚韧与专注,诠释了“不被看到也要努力”的攀登精神,为中国年轻攀登者树立了新的标杆。这条线路的完成,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中国攀岩走向更高难度、参与世界对话的重要一步。
![]()
本奖项授予对无人涉足的未知地带以及极具挑战的地区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考察和探索的探险活动(包含带有科考性质的民间探险活动)。
![]()
2024年10月,守静笃与五位经验丰富的探险者组成的“察隅东境探险团队”,深入藏东南察隅县东境——担当力卡山脉最西端,一片地图上几乎空白的地带。他们从丙察察线的沙东牧场出发,行走18天,徒步153公里,探索这片人迹罕至的山域,并将线路命名为“察隅东境”。
这里沟壑纵横、激流湍急,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峰开卡博峰海拔5880米。数百个海子散落于山巅与谷底,雪山、冰川、密林、乱石与悬崖交织成最原始的自然迷宫。探险期间,他们遭遇了超过半数天数的雨雪天气,面对深雪、滑坠、失温、落水与断粮的危险,在无路可循的密林与乱石间摸索前行。每一寸前行,都是用勇气与默契丈量出的里程。
“察隅东境”探路的完成,不仅填补了藏东南探险地图的空白,也展现了中国探险者面对未知、协力共进的精神。在风雪与悬崖之间,他们为地图画上了新的线条。
![]()
2024年5月30日至9月19日,祁延冰独自完成了从河南平顶山到甘肃陇南、全长1935公里的“中华龙脊线”穿越。这条线沿伏牛山、小秦岭、秦岭主脉一路向西,累计爬升八万米,历时113天,以徒步方式贯通豫、陕、甘三省秦岭山系的完整行程。
祁延冰几乎在没有前人轨迹和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启程,从河南的丘陵地带一路进入海拔三千多米的主脊山段。酷暑、暴雨、迷雾与孤独是旅途的常态,途中他曾被困山顶暴雨、在石缝中露宿一夜,也曾与蟒蛇、野猪、羚牛擦肩而过。面对未知地形,他用脚步丈量山脉,用毅力穿越恐惧。
横穿秦岭4000里,祁延冰用个人的步伐勾勒出中国山脊的轮廓。这不仅是一场体能与意志的极限挑战,也是一条重新认识山脉与自我的修行。祁延冰说,回头看当时的苦痛,其实都是对自己成长的历练,学会在恐惧中面对,学会在失败中坦然。
![]()
2024年2月6日,周杨、张治国开始了穿越太行山脉的超长距离徒步。徒步起点河南济源王屋山,徒步终点北京八达岭长城,耗时5个月徒步1830公里。这是一条几乎没有前人完整走完的路线。
出发之初,积雪没膝、结冰的山路让人寸步难行;进入盛夏,蚊虫密布、气温灼烫,周杨三度被叮咬至全身过敏入院。他们夜宿峡谷,遭遇花豹,通宵没有睡觉。许多古道已被荒废,杂草与荆棘封路,他们常常手脚并用,在密林中匍匐前进。最艰难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刺林中爬行,夜里仍要打着头灯拔出身体里的刺。食物、水源、体力都被耗尽。唯有“要走通太行”的念头支撑他们向前。
这场千公里徒步,不只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种对山脉与身体极限的探索。他们不仅是开拓者,也是户外徒步的推广者。他们期待,太行山脉路线在经过修葺、维护后,能成为一条适合大众的千公里级徒步路线。
![]()
本奖项授予纯粹的自助旅行者,且其通过自身的经历切实鼓舞和推广了自助旅行,并在自助游领域具有一定的群体号召力。
![]()
2024年冬天,张治国与周杨完成了中国户外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次远征——纵贯太行山脉的重装穿越。太行山脉冬季零下二十度,积雪至膝;夏季酷热逼近四十度,蚊虫密布。很多时候,他独自前行,用身体丈量出一条又一条已经被植物覆盖的旧路。
2024年冬天,张治国用66天完成纵穿沙鲁里山的壮举,这是一条千公里级徒步路线。在徒步者的世界里,张治国是一个不擅长表达,极为低调的人。他选择用最直接方式,不断去走路,来理解山脉与大地。硕士毕业后,他没有走进办公室,而是走进了大地。八年来,他以“走”作为生命的方式——穿越横断山、天山、太行山、沙鲁里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五条千公里级长线,独行的里程已超过万里。
2024年12月,张治国又开始了新征途。他和周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要克服极寒、缺水、冻伤,徒步千公里。徒步有什么意思?张治国说,和人生一样,都是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选择徒步,我们不仅是走向远方,更是走进自己内面的风景。
![]()
2023年3月12日,朱志文从北京鸟巢出发,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一段通往巴黎的漫长旅程。2024年7月,他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一天抵达终点——凯旋门。他骑行15500公里,穿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埃及、希腊、德国、法国等18个国家。这是他第二次为奥运而骑。八年前,他曾从上海骑行至里约热内卢。
十三年前,朱志文开始单车环球旅行。他只有一辆自行车、一个帐篷、一套厨具、一套摄影设备。他基本不做攻略,只有简单的路线图。他经历过抢劫、车祸,靠着非凡的毅力,完成了跨越五大洲、66个国家的骑行。在骑行巴黎奥运的路途中,朱志文拍下每一段路上的故事:在荒漠上寻找水源,在河边找到完美露营地,在埃及和外国友人品尝中国美食。
奥运开幕式那天,朱志文穿着红衣,挥舞国旗,在塞纳河畔高喊“中国队加油!” 那一刻,他不仅是一位观众,更像是用车轮完成朝圣的旅人。巴黎不是他的终点,他计划继续骑行至大洋洲和南极洲,完成七大洲骑行目标。
![]()
本奖项授予在越野跑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跑者,旨在通过表彰个体,将越野跑运动的本质和跑者精神带向更大众的圈层。
![]()
西部100,世界公认的现代超长距离越野跑运动开端与发源地,一直以来鲜少有国内选手踏足。2024年,向付召在西部100的首次亮相,便刷新了国人在西部100的最好成绩,以16小时20分3秒的用时,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西部100赛事中的最好排名,同时也是西部100有史以来女子第三快的成绩。
过往国内精英选手多汇聚在欧洲UTMB及日本MT.FUJI,向付召等中国选手在西部100的所向披靡,再度拓展了中国精英越野跑选手参赛的边界。欧美不同越野跑文化的碰撞、不同地形路线的差异,能够令中国跑者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地接触、了解及探究越野跑运动的文化与内核。
相信经过欧美越野跑文化洗礼的向付召,定会对越野跑运动的本质与规律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指导自身提高越野跑竞技水平的同时,亦一定能反哺国内越野跑运动的发展。
![]()
国内已经许久没有如姚妙这样可以长期保持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女子选手了。2018年,姚妙首次站上了UTMB CCC组别的最顶端,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UTMB的圣殿。时隔六年之后,姚妙再次将UTMB CCC的冠军收入囊中,不仅捍卫了自己世界顶尖选手的尊严与荣耀,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选手有能力数年如一日保持最顶级的竞技状态,而非昙花一现。
冠军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舞台之上,彼此的坦诚交流、惺惺相惜与互相尊重,而一切的尊重都源自于自身实力。从初登世界舞台的崭露头角到王者强势回归,姚妙愈来愈在世界舞台上游刃有余,UTMB CCC组别冠军加身只会让姚妙有更大的动力与勇气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2024年,黄金联赛世界系列赛首度落地中国举办,主场作战的姚妙可谓是全场人气之星,相信这种明星效应亦会辐射至更多越野跑爱好者乃至大众群体,激励更多的人勇敢地走上追梦之旅、越野之路。
![]()
郑露民,宛如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年,用一次次令人惊叹的壮举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了所有越野跑者的心中,更将自己成功镌刻在了中国越野跑历史之上。
在郑露民之前,我们有太多的速度型跑者,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而郑露民则向我们展现了耐力之美。一名普通跑者正常情况下会选择一场超长距离比赛作为年度计划,而郑露民的2024年则先后参加了The Summit200、瑞士之巅660、巨人之旅330、乌蒙山500、雄关330、阿达梅洛170公里越野赛、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的200英里越野赛等7场超长距离越野跑比赛,其中瑞士之巅660和巨人之旅330仅相隔一天。
不了解跑步的大众往往对速度、用时并无概念,但大多却会惊叹于能够持续跑动的距离。郑露民的壮举,即便在越野跑爱好者群体中,也令人惊叹。少年成名的郑露民,令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的构成更加多元,也更令人好奇,人类的耐力极限究竟在哪里。
![]()
本奖项授予在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旨在以此助推户外运动参与群体的整体环保意识不断更新和前进。
![]()
今年4月,一场巨大的沙尘暴席卷全国,波及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沙尘快速席卷北方,翻越秦岭,甚至越过琼州海峡影响了海南岛。异常的气象背后,是愈加严重的土地荒漠化。
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是中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有1000万亩野生梭梭林,但因自然原因、长期砍伐、自由放牧造成梭梭林退化。2014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启动“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到2024年底,已种植9553.93万棵。同时,2024年项目由阿拉善拓展至西北五省,自治区,计划再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
项目以互联网筹措资金,直接交给牧民种植梭梭,带动公众参与环保,也促进牧民增收,是经济和环保的双赢。种植梭梭后,项目负责人持续监测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梭梭对地下水的影响等数据,展现着治沙的应有之义:这不是一个改造自然的叙事,治沙不是消灭荒漠,而是在尊重科学与自然的基础上恢复荒漠原本的生态。
![]()
当户外在中国爆火、出圈,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自然,但也看见了许多令人心痛的景象:徒步线路堆满了垃圾、野生动物被侵扰、生态被破坏...户外运动爱好者是人群中最先、最深度享受自然的人,却也可能成为给自然生态带来威胁的人。
对此,户外品牌Patagonia中国携手SEE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共同发起了“1%地球税”项目,捐赠每年营业额的1%,支持那些致力于保护地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型/草根环保组织、户外领袖及社群。截至2024年,项目已完成三期资助,涉及可持续攀登、零废弃越野赛、湿地河流保护、无痕山林等各类场景。
1%地球税项目彰显了户外品牌的社会责任感,但它又超越了传统企业慈善的单向输出,通过唤醒户外人的环保意识,构建了“商业-环保-社群”的共生体系。每一个户外人都应该是环保的践行者,只有个体行动起来,中国户外才能真正变得干净、可持续。
![]()
本奖项授予具有价值立意、深远影响及良好制作水准的户外原创纪实作品,旨在推广新锐和多元的拍摄理念与手法,助推国内户外影像进一步发展。
![]()
这是一次跨越七大洲的滑雪梦想。在南极之后,导演吴云贺和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北极。他们选择驾驶一艘帆船,驶入北极圈深处的峡湾,在冰雪覆盖的群山之中登顶、滑降。海洋气候的不可预测与山岳的冷峻肃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段关于冒险、友情与自然的旅程。
影片记录了这段从海到山、从航行到滑雪的完整过程。狂风骤雪中,队伍的犹豫、坚持与突破;平静海面上,帆船驶向未知的孤独与诗意;登顶后的每一次转弯,都是对极地自然的敬畏回应。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滑雪影片,而是一场人类以最质朴的方式去触碰极地、与自然对话的探索。
在吴云贺的镜头下,海浪的摇晃、风雪的突变、等待的煎熬、这些瞬间比任何壮丽的景观更能打动人心。影片表达了极地不只是远方,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未知的勇气,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最本质的渴望。
![]()
一位加拿大父亲带着他的三个子女,为见证消逝前的冰川,进行了一场长途跋涉的探险旅行。导演苏荣钦的镜头深入这个家庭,完整拍摄了他们花费两年的筹备,正式开启旅行时的徒步、登山、攀岩、滑雪的过程,将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退化问题,用一个家庭的视角“以小见大”展现出来。
影片用双线结构的镜头隐喻,冰川消逝的同时,也有一个家庭的分离。这位热爱户外运动的父亲日渐衰老,在骑越野摩托时失去一只眼睛,又在一场滑雪事故中膝盖受伤,依然通过划浆板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考虑到子女们将要各自“离巢”建立家庭,他在伤病恢复后,决定带子女们穿越一条加拿大最宏伟壮阔的冰川分界线。
导演苏荣钦用大量空镜展现绝美的高山堰塞瀑布,在父亲和孩子们绳降的视角下,最后的冰川像一支挽歌,倾诉全球变暖的危害。影片的叙述克制而冷静,父爱的温情背后,是对全球变暖的深思。
![]()
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西藏热扎县的海拔7221米的卡热疆主峰,在独立山峰里面是世界第四高的未登峰,也是中国人用阿式攀登挑战的最高未登峰。2024年8月13日,登山者刘洋与宋远成完成卡热疆主峰首登,将其从“世界第四高峰”名单中移除,同时创造了国内最高未登峰阿式首登记录。
导演李帅鹏用影片记录了这一过程:刘洋和宋远成、后勤队员王凌云、后勤兼队医王继章、摄影师焦笑通组成的五人团队做了大量前期筹备工作,在没有前人攀登报告的情况下,刘洋和宋远成成功开辟新路线。二人经历了大雪被困冰洞、气罐快用完、物资被埋等绝境,但依然克服艰难成功登顶。
纪录片展示了阿式攀登的特色、刘洋与宋远成默契的配合、二人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手段。当然,也通过大量人物对话展现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二人登顶后给线路取的名字“压哨绝杀”,正是他们攀登精神的精彩诠释。
![]()
本奖项授予以户外、探险、环保、旅行文化等题材为主线的优秀出版物,旨在鼓励于数字时代仍坚持通过传统内容媒介传递独特视角与洞察的优秀作品。
![]()
无论是孕育出现代登山文化的阿尔卑斯山,还是有百座未登峰的横断山、邛崃山;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喀喇昆仑山,它们既是攀登者的梦想之山,也是攀登者的悲情荣耀之山。而对自由攀登者来说,“他们选择远离这个安逸的美丽世界,走上一条遍布悬崖与荆棘的道路。”
自由攀登者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平均年龄仅31岁。《比山更高》作者宋明蔚,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第一手资料,书写上了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阿式登山史诗。书中描写了自由攀登者中的传奇与新秀,有的为追求理想与山共眠,有的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登山界。
高山流淌冰川,冰川发源河水,河水滋养生命,生命孕育文化。在这通往巅峰的攀登路线上,攀登者们孤独而自由,甘受生之痛苦、直面死之风险,这是自由攀登者的崇高,也是自由攀登的纯粹境界。
![]()
2006年,一个有趣的灵魂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就是罗杰·迪金。在此之前,他写作、拍电影、爱徒步、游泳。他生前唯一出版的作品,就是在英国各种水道中游泳的记录——《野泳去》。
英国自然文学家罗杰·迪金被称为“当代梭罗”。他历时一年开启的英国游泳之旅,经过多赛特海岸跳舞岩、朱拉岛的离岸流、汉普郡的鳟鱼溪、康沃尔的福伊河口、东英吉利盐沼泥沟、北约克郡的石灰华水潭等地方。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这是一个人的户外旅行志,也是一部英国水域民族志,还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博物志。
《野泳去》推动了英国户外露天游泳运动的复兴。还使罗杰·迪金受到徒步旅行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推崇,而他自己则这样评价冒险精神:勇敢无畏却毫不做作,视人生为游戏、视快乐为彩头。
![]()
人类史上第一支在南极圈内度过整个冬天的探险队,“比利时号”南极探险成果丰厚,带回大量宝贵数据,对南极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其中许多物种都是首次发现;发现了火地群岛和格雷厄姆地之间的深海沟;汇编了首份南极圈以南的气象学与海洋学全年数据等等。这些成果背后付出了什么呢?
朱利安·桑克顿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再现1898年“比利时号”被困南极大陆的一年。船员经历了极地永夜及坏血病折磨,船长也遭受神经创伤,“比利时号”变成一座“浮冰疯人院”。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船员们依然完成了各类科学考察,大副阿蒙森更是在此期间积累了充足的极地探险知识,后来成为青史留名的抵达南极极点第一人。
将被遗忘的传奇故事从冰层中“打捞”出来,在于朱利安·桑克顿研究“比利时号”船员日记、航海记录、新闻报道等大量原始一手史料,用强烈的纪实性,再现了“高纬度战栗”如何开启人类南极探险的新纪元。
![]()
横断山主流划分的七脉六江中,芒康山-云岭、他念他翁山-怒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三列山脉逶迤向南,与横断之东甘孜、阿坝一样,这里同样山峦重叠,高峰骈列,亦是狭义横断山本初得名所在。横断之西更多充满未知的高海拔山峰,本书做了系统梳理。
藏传神山的分布背后,是藏文化的覆盖范围。青藏高原立体生存空间下产生的世界观,是以一座座高山为部族的文化。本书作者魏伟,收集了大量山峰名的本来释义,以求从山峰角度,打破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华夏与南下横断山的诸民族于“河湟之地”的分野,到今天再度面临融合的契机,山峰文化就是突破口。
出版历时6年筹备的《阿坝州高海拔山峰图录》时,魏伟几乎踏遍了阿坝州的所有城镇;而这次出版历时7年筹备的《横断之西》,他也几乎走遍了所有大横断的县级单位城镇。魏伟以身践行了:“我们去认识山的时候,再一次认识了自己;山也因为我们而确立了它的自身。”
![]()
年度风云人物授予在本年度户外行业中,以正面形象、成就广受大众关注的个人,以此倡导积极的户外运动理念,促进户外参与群体整体水平的提升。
![]()
2024年度风云人物,我们遴选出两位人物,
他们,一位常常出现在赛场的聚光灯下,
一位是荒野天地间的焦点。
一位在垂直高度上定义什么是极限,让“更高更强”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
一位在更广阔的自然领域,为亿万人消解了知识与大众之间的壁垒。
他们都共同让人们对脚下世界感到惊奇,对远方充满想象。
他们以截然不同的姿态,成为“破圈者”,搭建大众与户外的桥梁,最终,让更多人因为相信而走向山野。
本届金犀牛奖两位年度风云人物,是谁呢?在第十九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现场,我们将同其他八大奖项,一起为大家揭晓!大家拭目以待。
备受瞩目的第十九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日在活力大湾区「深圳大梅沙」盛大启幕。我们将于近期发布观礼报名文章,欢迎户外爱好者前来现场见证荣耀时刻。
![]()
每个奖项的提名名单是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灵魂。也正因为有了它们,也才有了每一年中国户外的精彩。因此我们拒绝一切暗箱操作。
我们希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让圈内的人,评圈内的事情。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组委会成员,不仅仅是资源通达、各个户外项目的资深媒体人,组委会的内部设置,也是互相制约、不卑不亢的存在。
在提名讨论会上,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提名而僵持不下,互不相让,毫不妥协。这个时候,我们会暂停会议,直接连线该行业内的权威,多方论证后,才敢小心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年金犀牛的提名名单,就是在这种严谨论证、激烈争吵中,一一敲定了。
接下来,奖项正式进入评选环节,每个奖项邀请5位评委进行评选,各个领域里极具权威的他们将做出专业的判断。
![]()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从2006年到2024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连续举办十八届,已成为国内户外行业的最高奖项。
![]()
作为中国户外领域极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年度盛典,本届金犀牛奖亮点纷呈:不仅将汇聚上百位户外重量级嘉宾,深度呈现涵盖攀登、探险、环保、影像等全领域的年度杰出成果;更与“不止于攀登”项目强强联合,于同期打造户外文化盛宴,实现专业权威背书与大众场景化落地的双向赋能。
我们诚挚邀请咱们携手参与,共探户外行业发展新机遇。

CONTACT
![]()
![]()
![]()
![]()
![]()
RECRUITMENT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