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回忆:如果蒋介石同意将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我国而言,解放战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确切地说,它关乎着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
为了实现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目标,解放军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在此期间,解放军一举地消灭了宋希濂所率领的主力部队。
而在经历了这场战斗之后,敌方指挥官宋希濂原本打算让自己手下的精锐部队转移至滇缅地区,以便于东山再起。
可后来,到了晚年的宋希濂在想到这件事的时候,竟感到一阵后怕,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要是这30万兵力真的撤离到滇缅地区,那这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
要了解这一切,还得把时间倒回至1946年。那时候,蒋介石不再认可《双十协定》的内容,并且,还将共产党视为仇敌,至此,全国便陷入到一场内战当中。
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地方对国民党军展开反击,最初,国民党军队凭借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兵员,对解放军显得极为轻视。然而,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解放军在战斗中令国民党军队接连败退,陷入困境。
最终,就在1949年,在解放军的连续攻击之下,国民党终于在长江南岸的防线迅速崩溃。
眼看着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却不肯放弃任何希望,他迅速将手中仅有的30万兵力整合起来,用于阻挡解放军的进一步进攻,但他也知道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可是,指挥官宋希濂却并不看好蒋介石的这个安排。
毕竟作为屡获战功的将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带兵在大别山进行反击,让敌人精良的装备也无法发挥作用。在富金山战役中,他和部队挡住敌人的炮火,竟在猛烈的炮火中硬是坚持了40多很多昼夜。也正因为参与过的无数次战斗,让他对局势的把握异于常人,自然知道进与退的最佳时机。
而对于这次集结,宋希濂认为,一旦失败,他们就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了。为此,他向蒋介石提议,不如将这些精锐部队避开解放军,转移到滇缅地区,以便于为以后的战斗做准备,而当地复杂的地形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绝佳的庇护所。
想来想去,宋希濂都觉得此计划可以实施,为此他还和负责管理这三十万兵力的胡宗南交换了意见,对此,两人的观点很是一致,他们都觉得暂时保留这支军队,随后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随后,宋希濂向蒋介石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他原本以为这一计划设计得毫无破绽,定能获得蒋介石的全力支持,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蒋介石却将此视为畏战和贪生怕死的表现,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面对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宋希濂不得不放弃将部队撤往滇缅地区的打算。
正如宋希濂所料,国民党军队此时已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不仅在后续的战斗中频频失利,还接连失守多个关键的战略要地。最终,他在率部撤退时被解放军俘获。被捕入狱之后,宋希濂多次拒绝配合解放军的工作,但在解放军的努力下,宋希濂逐渐对共产党有所了解,也认识到中国光明的未来。
期间,宋希濂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反思,逐渐向共产党和解放军敞开心扉,并积极接受改造,这才在1959年重获自由。
之后,宋希濂在回忆过往时,不免想到了那个未曾实施的计划,对此,他真是感到一阵后怕。因为他知道,缅甸虽和国民党政府有所往来,但大量军队撤离至此,可能会引起当地政府的强烈反对,进而引起更大争端以及更进一步的外交孤立。
不仅如此,大部分缅甸地区的百姓都较为贫困,而这30万军队进入之后,势必会大肆掠夺当地资源,积压当地百姓的生存空间,而如果真的同当地人发生了矛盾,将会引起当地长期的动荡。
而如果在当地休养之后,军队再次向解放军发起进攻,将会让中国人再次陷入战火。
宋希濂的猜想也得到了印证。从缅甸的历史档案中,清晰地记录了缅甸政府基于中国国内情况,曾在1949年底就对边境做好了严密的布控,只要有军队前去边境,势必会遭到对方的猛烈攻击。
对此,宋希濂庆幸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毕竟,就算撤离也无法挽回战机,还会给国家和邻国带来困扰,但那时,自己就真的成了国家的罪人。
总之,国民党本就已经失去民心,即使是那支部队撤离至滇缅地区,可能也无法挽回战局,迎接他们的也必然是失败的命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