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放弃国籍,与朝鲜姑娘结婚生子,晚年却申请回国,落叶归根。他曾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却在停战后果断留在朝鲜,从此在异国开启了另一段人生;与当地姑娘相守半生后,又带着全家踏上归乡的旅程。
王兴复的一生,在家国与爱情之间的抉择中,藏着一代人的命运沉浮 。
1950年,战火蔓延朝鲜半岛,年轻的王兴复穿上军装,成为志愿军后勤兵站一员。他跟着部队在炮火中运送物资,在严寒里啃冻土豆,心中满是保家卫国的炽热信念 。
1953年战事止息,部队动员士兵帮扶当地百姓,王兴复帮扶的家庭是吴玉实家,这个家庭在战争中痛失了所有男性亲人,唯有吴玉实和年迈的长辈在战火的废墟中艰难相依。
望着那瘦弱却坚韧的姑娘,他心底涌起保护的念头。朝夕相处间,感情悄然滋生。吴玉实悄悄给王兴复塞热饭团,他则帮吴家修缮房屋、开垦荒地。然而志愿军有纪律严禁与当地群众恋爱,这份情愫只能深埋心底。
停战协定签署后,部队留守防备敌军期间,吴玉实时常借着送物资的机会与他相见,指导员被二人的真挚情感打动,默许了他们的往来。
1958年,志愿军全员撤离朝鲜的命令正式下达,王兴复被推到了人生的艰难关口:若随部队回国,便要与倾心相伴的吴玉实从此相隔天涯;若选择留下,又不得不面临国籍的变更以及那魂牵梦绕的故土牵挂。一番挣扎后,他紧紧握住了吴玉实的手,做出了留在朝鲜的决定 。
他递交退伍与结婚申请,意外得到志愿军总政治部的批准。这一年,王兴复加入朝鲜国籍,和吴玉实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此后相继任小学教师、农场职工 。
在朝鲜的日子,他教孩子写汉字,给家人讲中国故事,保留中式生活习惯。吴玉实默默聆听他的思乡话语,将“中国”铭记于心。时光流转,两人养育了孩子,日子安稳。但夜深时,望着北方星空,王兴复对故土的思念日渐深沉。
后来,他从同乡那里听闻了国内的消息,既有发展的喜讯,也有特殊年代的动荡。担心因历史问题受到冲击,回国的念头一次次被搁置。直到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王兴复才终于将归国的念头付诸行动。
1981年,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王兴复终于申请回国。他带着妻儿,踏上阔别二十余载的故土,被安置在辽宁定居。当地政府为夫妻俩安排工作,发放老兵补贴。走在熟悉的街道,听着乡音,王兴复不禁老泪纵横,那颗漂泊了大半生的心灵,终于在故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安稳的归宿。
1992年退休后,王兴复常给孙辈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提及牺牲的战友,他总说:“我虽觉有愧于祖国培养,但没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
王兴复的选择曾引发争议,有人斥责他背叛了祖国,也有人能体谅他在爱情与家国大义之间的艰难抉择。可褪去标签,他的抉择不过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本能反应。
在那个年代,无数志愿军面临命运的抉择,有人为回国拼死抗争,有人骨肉分离,有人为爱情留守异国他乡。不同选择的背后,都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人们常以“忠”评判军人,却忘了他们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王兴复弃国籍时的执着与惶恐,归国时的眷恋与回望,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
无论在朝鲜还是中国,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勤劳、坚韧、有担当。教书育人、建设农场、踏实工作,用一生扛起责任 。
从跨过鸭绿江到扎根朝鲜,从归国到落叶归根,王兴复的一生跨越国界与岁月。他的故事印证,家国情怀藏在每一次抉择的挣扎里,藏在对故土的眷恋中 。
为国家出征的战士,无论身在何处,付出都不该被遗忘。王兴复的回归,是个人的圆满,更是国家善待老兵的见证,彰显着时代进步与人性光辉 。它告诉我们,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正是一个国家文明的刻度。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