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初,志愿军第38军正在发动顺川方向的攻击,目标是切断美军后撤通道,按理说,美军第2师第23团是前线主力,任务是顶住压力,掩护大部队撤退,但弗里曼却完全乱了阵脚。
他连续多次向上级谎报军情,说自己“已经被围”,实际上志愿军主力还在50公里之外,他甚至在没有实质交火的情况下,私自命令后撤,在顺川至安州公路段炸毁了整整18门105毫米榴弹炮,彻底失去了重火力支撑。
更离谱的是,他还用美军的优等通信设备制造混乱,伪造命令,误导上下级协同,最后导致整个顺川防线提前崩溃。
而与他并肩作战的美军第9团第1营却死守阵地,拼到最后一刻,友军顶着压力,他却先跑路,这不仅是战术失败,更是对军人职责的彻底背叛。
照理说,弗里曼这种行为在任何一支军队里都该被送上军事法庭,但他偏偏连处分都没挨,原来,他背后有“靠山”。
时任第2师师长凯泽主动替他扛锅,说是“信息误判”;李奇微将军则默许他的撤退行动,还对外淡化损失;而副师长布拉德利则在战后公开否认授权弗里曼撤退,说明里面并不干净。
这一连串操作让人看清了美军内部那套“护短文化”,只要不是捅破天,哪怕你临阵脱逃,也有人替你洗白,这种制度性的“官僚庇护”,不是保护军队整体利益,而是在维护少数人仕途的安全感。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曾在顺川丢盔弃甲的团长,居然在几年后混得风生水起,他被调回本土,晋升为少将,不久又被提拔为北约地面部队司令,军衔一路升到上将,成了美军对外宣传的“战略大脑”。
这不禁让人发问:一个被真实战场证明“靠不住”的人,怎么就成了美军的高层核心?
答案很简单:他懂得在制度夹缝中生存,懂得如何“讲故事”,如何包装战绩,如何让上级满意。
在美军内部,个人能力永远排在“政治忠诚”和“团队协调”之后,弗里曼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打了胜仗,而是他输得“体面”。
美军一直强调“荣誉”、“责任”和“牺牲”,但弗里曼的经历就是对这三者的反面教材,他不是带着士兵突围,而是把士兵丢在战场上独自逃生;不是坚守阵地,而是提前拆炮跑路;不是为战斗负责,而是玩弄命令钻空子。
当年有美军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不再是那个熟悉的中国对手。”这句话背后藏着一种失望,弗里曼不仅让美军在战术上吃了大亏,更在精神层面彻底崩塌。
志愿军的“冰雕连”在零下40度的山头上全连冻死不退一步,而弗里曼在温暖的指挥所里却主动撤退、拆炮自毁,这种对比,不是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战斗意志的真实差距。
弗里曼这个人,其实只是美军体制病的一个缩影,他之后的晋升、受奖、任命,不是偶然,是系统性容忍“失败者”的结果。
在美军过去几十年的战争记录中,类似的事并不少见,从越南战争的“美莱村屠杀”到阿富汗战争中的误炸事件,很多责任人都被轻描淡写地处理了,不是降职,而是调岗、荣退或升迁。
制度对责任的“模糊处理”,正是掏空军队战斗力的元凶,而在这种氛围里,像弗里曼这样的人反而可以“越败越升”,靠着失败混出头,这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美军价值体系的选择。
战争不是游戏,战场上拼的从来不只是武器和技术,更是信念和底线,弗里曼的“成就”,并不能掩盖他带来的耻辱;他的高升,也无法擦除顺川的失败。
当美军还在为“如何包装战争失败”动脑筋时,志愿军用血肉之躯守住了信念,我们不是在美化战争,而是在提醒: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能只靠高科技和预算支撑,更要有不怕死、敢担当的军人。
弗里曼临阵脱逃,却坐上了上将的宝座;志愿军战至最后,却不见一个勋章炫耀,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两种军队文化的对比。
美军可以继续用制度掩盖耻辱,但历史不会撒谎,真正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命令链条的长度,而是每一个士兵的信仰和选择。
弗里曼的故事告诉我们,军衔可以包装失败,但精神上的溃败,才是真正的耻辱。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