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韩军为何一见志愿军就溃?195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第一师师长白善烨收到前线战报后,气急败坏地对参谋吼道:“这简直就是军人之耻辱!”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号称“韩国第一名将”的白善烨如此耿耿于怀?
那是1950年10月,随着北朝鲜局势不断恶化,中美对峙还在紧逼,韩军最关心的并不是美军会不会退,反而是中国会不会出手。麦克阿瑟一口咬定中国不可能出兵,可韩国人偏偏感觉,“中原王朝”向来不许别人欠账。云山战役打响之前,韩军情报就已经判断:出现在战场上的,绝对不是零星“顾问队”,而是成建制的庞大部队。白善烨第一时间找到美军第一军军长米尔本中将,拍着胸脯说:“你可得重视,志愿军战斗力极为强悍,经验丰富,千万别小瞧他们。”既然连白善烨都敬畏,普通韩国士兵又能怎样?
![]()
美军最高指挥官李奇微在回忆录里写得更直白:韩军骨子里就是怕中国人。他说,很多韩军士兵都是农民出身,从小被教育要对“天朝上国”心存敬畏,打仗之前就先怂了。甚至有人潜意识里觉得,跟中国人开打就是谋反。李奇微回忆道:“当我率部从汉城撤退时,看到的韩军,糟糕透顶——士兵们拼命往卡车上挤,手里连枪都没带,没人组织,没人纪律,只想逃得越远越好。”没有武器的人伸手抓行李箱,有的直接扛着背篓就跑,乱成一锅粥。等夜色散去,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就成了志愿军俘虏。
![]()
可怕吗?可怕。而这份敬畏,不只是仗打输了,而是文化和历史印在骨子里。隋唐两朝南下,高句丽被逼到山崖;明朝时期,朝鲜国王只有在得到中原册封后,才能获得朝臣和民心。就连晚清丧权辱国,朝鲜依旧自称清朝藩属。官僚想往北京写表章,贵族谈笑间夹杂着汉语诗词,“中原一家”早已种在他们血脉里。于是,一旦真到生死关头,韩军自然先怂为敬。
![]()
不过,这份惧怕也不是空穴来风,更重要的一点,志愿军确实太能打。1950年11月第一、二次战役,韩第七、第八师就被血洗得惨不忍睹;12月底第三次战役,志愿军39军一个晚上就突破了第一师的临津江防线。白善烨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不敢相信,他们居然在黑夜里毫无征兆地冲过来,几个小时内我军防线全线崩溃。”人家连伞兵部队都能从高空悄无声息地落地,一举掌控渡口,让韩军根本来不及组织反击。
![]()
1951年5月,志愿军20军在张翼翔军长的指挥下,又给韩国第三军团来了个下马威。朝鲜人民军一部配合得天衣无缝,20军迅速分割包围了第三军团主力的第三师和第九师。第二天一早,五马峙、高岩里等战略要地全被夺下。韩第三军团急得要命,连指挥官刘载兴都亲自坐飞机来布置突围,却终究没能救下这两个师。战前23000人的部队,只剩下2050人,还被美军一怒之下,直接撤销了番号。想想看,连这个在日本受训、配备美械的“铁杆精锐”都全军覆没,其他更弱的小部队,怎能不看见人就跑?
![]()
试想一下:一个又一个夜晚,看着志愿军从黑暗里冲出来,火线、爆破、反包围,根本留不住人;再加上长期文化教育的“天朝枷锁”,韩军的军魂自顾崩塌。不要说韩国军队,就算训练有素的美军,没有制空权,也同样要在志愿军面前付出血的代价。李奇微都承认:“要不是我们掌控了绝对制空,美军恐怕要重蹈覆辙。”
![]()
那么,韩军对志愿军的惧怕,究竟是战术失误还是文化枷锁?是实力悬殊,还是心理崩溃?当一个民族把对手当“天兵天将”,又在战场上一次次尝到苦头,惧怕就会刻进骨子里。那份惧怕,让士兵没了斗志,让将领更难立足;而志愿军,也在一次次夜袭和突破中,把对手的自信彻底碾碎。信息来源:[白善烨回忆录] 信息来源:[李奇微《战后回忆》] 参考资料:[贝文·亚历山大《我们第一次战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