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摆手舞是凝聚家族的文化纽带,是流淌在土家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人物名片】彭书珍:土家族摆手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间,有一座被誉为“土家族文化活化石”的古村寨——双凤村。每当夜幕降临,篝火燃起,锣鼓声和悠扬的山歌便会穿透静谧的山谷,村民们围成一圈,跳起一种独特的舞蹈:手脚顺拐,膝盖微颤,步伐稳健而充满古意。
——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信仰,这便是土家族摆手舞。
在人群中,一位神采飞扬的领舞者,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彭书珍。
彭书珍曾经走出大山,又选择回到大山。摆手舞不仅牵系着她记忆里对祖先的崇拜敬仰,也寄托着她对未来传承推广土家族文化的理想愿景。
祖先智慧
“我是从小五六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后面跳摆手舞。”在彭书珍的童年记忆里,一直踏着摆手舞的节奏。在土家族聚居的村寨里,舞蹈并非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生活日常本身。大人跳,孩子就跟在后面学,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传承,如同学习走路和说话。
1984年,一场全民摆手舞比赛在和平乡举行,当时年仅9岁的彭书珍,跟着大人一同参赛,在热烈的氛围中尽情舞动。那种全民参与、欢欣热闹的场面,彭书珍仍记忆深刻。
在彭书珍成长的双凤村,7个半寨的人同属一个家族,摆手舞是村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的舍巴节,更是热闹非凡。
“白天,村民们祭祀祖先;夜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唱山歌、打溜子、跳摆手舞、跳毛古斯舞,上到七八十、下到三五岁,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除了舍巴节,在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时,村民也会聚集在一起,用这些民俗活动欢庆佳节。
摆手舞是凝聚家族的文化纽带,是流淌在土家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正是在这样浓郁的民俗环境中,摆手舞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段锣鼓点,都深深烙印在彭书珍的记忆里。对她来说,摆手舞远不止是娱乐,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鲜活载体。
“土家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摆手舞便成为记录祖先生活场景、传递民族智慧的重要方式。”彭书珍说,舍巴节是一年农事完毕、新岁伊始之时,老人们通过跳摆手舞告诉晚辈四季该如何劳作,让民族的生活经验得以代代相传。
舞蹈,源于生存,成于文化。顺拐、同边手、膝盖微蹲、走横步……摆手舞中,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笨拙”的姿态,在彭书珍看来,实则蕴含着祖先的生活智慧。
“土家族都是傍山而居,所以路很窄。为什么要顺拐?你就是得顺着手,同手同脚,才方便在狭窄的山路上,抓着树枝、石头横着行走,而且要保持下盘稳,才不会掉下悬崖。”彭书珍说。
彭书珍介绍,摆手舞中区分了“大摆手”与“小摆手”——前者以祭祀、战争、迁徙为主题,在湖南龙山县一代流传较广,表演时会结合演唱梯玛歌进行祭祀;后者则集中于双凤村等地,以劳动和生活场景为核心,“在双凤村,我们传承的13个动作,大多直接模仿插秧、收割、牛耕等生产活动动作”。彭书珍说。
![]()
双凤村,游客参与跳摆手舞。
“双轨”传承
随着时代巨变,古老的传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彭书珍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短视频、游戏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注意力。村里的小学取消,孩子们都到城里的中心小学去上学,只有假期才回家,节庆民俗活动也不似以往氛围浓厚,导致年轻人学习和参与跳摆手舞的时间减少,这给摆手舞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更现实的困境则是缺乏经济保障。她提及自己的师傅田仁信,当年因传授舞蹈而被视为“不务正业”,“若文化传承无法与生计结合,仅凭热情难以维系”。彭书珍认识到,必须为摆手舞找到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的土壤。
面对困境,彭书珍选择了主动求变。2009年,她从北京返回家乡,于2010年成立公司,立志推广民族文化。她在双凤村集结了一支队伍,组织村民向外来游客、领导专家展示土家族文化。
她带领队伍前往多地参加摆手舞传承推广活动,走进乡镇村寨、留守学校等多个场合教摆手舞,积极开展文化交流。2024年,彭书珍成为土家族摆手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引发彭书珍的思考:“摆手舞作为原生态舞蹈,动作随性,没有严格的幅度要求,缺乏传统舞蹈的美感,这让一些追求舞蹈规范性的研究者产生疑问。”
是固执于原汁原味,还是为了传播而创新?如何在保留原生态与尝试做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彭书珍一直思考的问题。若保持摆手舞的原生态和随性,缺乏程式化的“美感”,则难以吸引外界受众;若过度改编创新,又会丧失其灵魂。
经过反复考量,彭书珍决定推出两套动作:对普通游客,她编创了欢快、简单、融入新鲜动感元素的动作,搭配相关音乐,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面向专家学者,则完整保留摆手舞的原生态和本真性。
这种“双轨制”传承,既守住了文化的根脉,又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9期 《彭书珍:土家族摆手舞的新生》
跳向未来
文旅融合的路径也为摆手舞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双凤村与专业旅游投资公司合作,引入了市场运营机制,组建了20多人的演艺队伍,村民通过表演获得收入,摆手舞从爱好变成了有价值的事业,既解决了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又壮大了传承队伍。
在彭书珍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摆手舞的传承中来,“村里开始吸纳年轻人成为县级传承人,毛古斯舞等古老艺术也有了新鲜血液”。彭书珍欣喜地看到,“土家年”的活动从一天延长到五天,全民参与的热情高涨。村民自发在抖音等平台发布摆手舞视频,让古老文化乘上网络的翅膀。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双凤村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以往来的多是学者、专家,如今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如新西兰、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和非洲国家的游客。
双凤村不再只是学者探访的“文化标本”,而是成了充满生机的文化体验地——彭书珍和她的队伍,一边为游客跳起欢快的迎宾舞,一边在传统的摆手堂内,为懂得的人展示最古朴的韵律。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的创新,在于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在青山环抱的双凤村,土家族摆手舞正以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节奏,跳向未来。那顺拐的舞步,踏出的不仅是土家族千年历史的回响,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强音。
彭书珍坦言,自己将继续传承与推广摆手舞,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土家族文化。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