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民俗变味记”,公众应当保持理性,警惕“大师”“开光”等噱头背后的营销陷阱
“今日宜求职,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成功率”“今日不宜出行,换上我发你的5X壁纸(即五行壁纸),破霉运”……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以此吸引人们关注。在此影响下,有网友坦言,自己已习惯每天查看电子黄历,甚至因“穿错颜色”而心慌,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感觉不跟着黄历穿衣服就会走霉运”。
![]()
↑图为“朋友圈”公开表明可以帮“请”符 图据法治日报
黄历,原名皇历,本是古代王朝颁行天下的官方历书。因为历书事关老百姓的农事和生活,非常重要,所以要以朝廷名义编制,并由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开印颁行,这也是历书被称为“皇历”的由来。
古人常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数黄帝历,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简称为“黄历”。黄历的主要依据大都来自皇历,但在形式上更加民间化、民俗化、实用化,比如在流传中加入了诸如吉凶、宜忌、择日等内容。于是,黄历内容变得五花八门,甚至被奉为百姓生活的“权威”实用读本。
应该说,黄历既有“春分播种、霜降收粮”的科学底色,也掺杂了“黄道吉日、神煞宜忌”的迷信成分,呈现出民俗载体与驳杂内容并存的特征。这种驳杂是传统文化在民间演化的自然结果。
然而,这些“电子黄历”博主刻意放大黄历中迷信的一面,曲解传统民俗术语,甚至根据个人生辰八字“定制黄历”,将其包装成“神秘智慧”“命运密码”,进行商业化炒作,本质上是将模糊、泛化的传统禁忌,转化为个性化的命运焦虑,再以“良方解药”的形式出售。
这种营销手段不仅制造并贩卖焦虑,让本应轻松的生活选择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更是借“传统文化”之名,行“封建糟粕”之实,不仅误导公众对传统民俗的认知,更消解了黄历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损害了真正有价值的民俗遗产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这场精准的“焦虑生意”正在触碰法律与民俗的双重边界。正如有法律人士所言,若博主通过解读“黄历”暗示“改运”“消灾”(如称“购买手绘护身符能避免意外”),则属于“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迷信活动”的认定;而声称超自然能力的虚假承诺,往往构成欺诈行为。
黄历本是承载古人生活智慧的民俗符号,既可以是贴在墙上的节令指南,也可以是了解传统历法的文化素材,但绝不能成为贩卖焦虑、收割利益的工具。面对这场“民俗变味记”,公众应当保持理性,警惕“大师”“开光”等噱头背后的营销陷阱。要知道,生活中的“吉日”,从来不是由某本历书决定的,而是由充分的准备、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决策共同创造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清源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