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浙江湖州安定书院聆听了书法篆刻家洪亮先生所作的《审美力提升——以书法艺术为例》公益讲座,所言内容广泛,在此我就感触最深的几点加以总结。
一、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根植于历史的土壤,当代的我们无法也不必复刻其全部语境,那么现代书法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洪老师指出,其源于对“形式美感”的自觉追求与时代性表达(这里的“形式美感”是以传统为基础)。笔墨当随时代,我们面对的是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价值体系,现代书法应敢于挣脱纯粹摹古的窠臼,要以文墨的流动、空间的构形、墨韵的层次等为核心语言,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诗篇。所有这些并不是反传统,也不仅是技巧的构建,而是活泼泼的内在审美力与价值观的主动投射。
我们手中的毛笔承载的不仅仅是古意,更是当下鲜活的生命体验、独特的审美判断以及深刻的价值诉求。通过具有高度形式自觉的作品,来与时代对话,向世界传递个体的思考、情感与精神高度。唯有如此,现代书法才能打破种种壁垒,为这个世界注入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力量,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刻印记。
![]()
洪亮书自作诗《咏竹五律十首之二》
二、价值观支撑审美力
我们欣赏以及创作中的审美力从何而来?审美力的根本在于欣赏者以及创作者内在的价值观体系。线条的刚劲或柔韧,空间的疏朗或密实,墨色的枯润或酣畅……这些形式语言的背后是创作者对世界认知的投射,是生命态度的外化,是精神格局的显影。若价值根基虚浮、精神境界苍白,纵有精熟的技法亦难逃矫饰空洞,终失撼动人心的力量。
因此,现代书法的探索必须是一场“向内行走”的修行。功夫在字外,它在于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持续叩问,在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体察,在于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磨炼心性,沉淀思想,涵养品格。待人接物的真诚,观照世界的悲悯,独立思考的勇气,直面困境的坚韧……这些看似与笔墨无关的品格锤炼恰恰是滋养审美判断力、赋予形式以灵魂的源头活水。
唯有当创作者的人格境界与时代价值同频共振,其笔下的形式探索方能超越视觉愉悦的浅层,升华为具有精神力量与人文温度的艺术表达,这既是书法艺术的箴言,更是现代书家在喧嚣时代中以笔墨守护心灵、以艺术回应世界的使命。让我们的生命状态成为最深刻的“字外功”,让价值观的光辉照亮每一根线条的走向,这才是现代书法审美力生生不息的真正源泉。
![]()
洪亮书自作诗《长城颂》
三、笔墨当随时代之临创一体化
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信念,洪老师指出现代书法教育亟须与之匹配的方法论,针对成年学习者,其主张“临创一体化教学”的方式,这不是简单的学习阶段划分,而是一场打破临摹与创作二元对立的认知革命。
在传统教学中,“十年临帖,方敢言创”的线性递进模式已难以回应现代人对艺术表达与自我实现的迫切需求,临摹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复制古帖,而在于激活个体创造力。因此,当学习者对经典笔法、章法获得基本掌控(而非完美复刻)时,就应进入创作实战:如将刚习得的《祭侄文稿》的悲怆节奏转化为书写当下社会议题的跌宕线条,把《张迁碑》的朴拙气象熔铸成表现当代人精神厚度的文墨空间。
这一“即学即用、以创带临”的闭环,直指成人教育的本质。其一,激发学习力。创作中遭遇的形式困境倒逼学习者带着问题重返经典,实现从被动摹写到主动索解的跨越。其二,释放表达力。每一次创作都是对价值观与审美力的自我检视,推动个体在“古法”与“我心”的碰撞中找到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三,重塑书法认知。临摹不再是对权威的膜拜,而是对话;创作不再是对范本的逃离,而是重构。二者在循环互动中,使书法真正成为“活着”的时代话语符号。
通过“临创一体化”的淬炼,成年学习者得以在最短周期内将传统资源转化为个体创作能量,最终实现让书法从案头技艺升华为生命态度的艺术表达,以具有当代精神的形式美感向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编辑:于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