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清江浦区非遗传承人赵万龙的菩提果核雕作品赏析
![]()
淮安,这座浸润着千年运河水韵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南船北马”的繁盛商脉,更滋养了一代代深耕领域的文化与学术巨匠。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便是从淮安山阳走出的中医界泰斗;而如今,清江浦区非遗传承人赵万龙的菩提果核雕,又以微缩匠心复刻着这份文化记忆,让古今智慧在淮安大地上交相辉映。
一、医道革新:开创三焦辨证,重塑温病诊疗体系
吴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生于淮安山阳(今清江浦区一带)。彼时,温病肆虐却缺乏系统诊疗理论,传统伤寒治法难以应对,无数患者饱受病痛之苦。这份医者仁心的触动,让吴鞠通踏上了探索温病诊疗的革新之路。
他潜心研读《伤寒论》《温疫论》等经典医籍,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突破传统“六经辨证”的框架,开创性提出“三焦辨证体系”。在他看来,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三焦脏腑息息相关 —— 上焦统领心肺,对应温病初期的发热、咳嗽等表证;中焦关联脾胃,涵盖温病中期的高热、腹胀等里证;下焦关乎肝肾,对应温病后期的阴虚、虚热等重症。这一理论如同为温病诊疗搭建了“导航图”,让复杂的病症有了清晰的辨证逻辑,至今仍是中医温病学的核心理论基石。
基于三焦辨证,吴鞠通编写了传世经典《温病条辨》。书中首次系统梳理温病治疗的“辛凉法”“清营法”“养阴法”等原则:针对温病初期的 “银翘散”,以轻清之剂驱散邪热;应对热入营血的“清营汤”,凉血养阴兼顾;而用于后期滋阴的“复脉汤”,更是成为调理危重病症的良方。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温病学系统化的空白,更将温病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被后世医家奉为“温病学圭臬”。
二、仁心济世:完善急救体系,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不同于传统医家侧重“治已病”,吴鞠通更注重“救急症”,尤其在黄疸、肿胀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中,积累了独到经验。他深知温病发病急、传变快,若延误诊治,往往危及生命。为此,他在《温病条辨》中专门增设“急症救治”篇章,详细记载了针对温病高热、神昏、抽搐等危重症的应对方案。
其中,他改良的“复脉汤”堪称中医急救的经典方剂。针对温病后期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的患者,此方以阿胶、麦冬、甘草等药材滋阴润燥、柔肝息风,无数垂危病人借此转危为安。吴鞠通的急救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医急症诊疗的手段,更体现了“医者仁心”的本质 —— 他走遍淮安及周边地区,为平民百姓义诊,将精湛医术化作守护生命的屏障,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救命先生”。
三、薪火相传:深耕中医教育,延续学术文脉
吴鞠通的贡献,不止于临床与理论创新,更在于他对中医传承的长远布局。乾隆年间,他受邀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校勘工作,耗时数年整理古代医籍,勘正错漏、梳理脉络。这份工作不仅让《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得以更准确地流传,更为后世中医教育提供了权威的教材蓝本。
而他的《温病条辨》,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医院校的必读书目。书中“理、法、方、药”兼备,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指导,无数医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成长为中医领域的骨干力量。即便在现代,这部著作仍被频繁引用,其提出的诊疗思路,与当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的理念不谋而合,足见其跨越时空的学术价值。
四、匠心复刻:非遗核雕承古韵,古今对话续新篇
时光流转,吴鞠通的医道精神并未随岁月褪色。如今,清江浦区非遗菩提果核雕传承人赵万龙,以毫厘之间的匠心,让这位医学巨匠的故事在核雕上“重生”。赵万龙选取温润坚韧的菩提果核为原料,以微雕技艺再现吴鞠通样貌。
这件核雕作品,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吴鞠通学术精神的致敬 —— 菩提果核虽小,却承载着淮安人对文化先贤的敬仰;微雕技艺虽精,却不及吴鞠通革新医道的魄力。当人们捧着这些核雕,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淮安先贤对话,感受他“以医济世、以学传薪”的初心。
从吴鞠通的医道革新,到赵万龙的核雕传承,淮安从未停止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吴鞠通留下的,不仅是《温病条辨》这部典籍,更是“敢为人先、仁心济世”的精神内核;而赵万龙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则以当代匠心,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今的淮安,仍在以多元方式传承着先贤智慧,让千年文化基因在创新中不断生长,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底气与最耀眼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