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专家介绍,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是一种起病急、潜伏期短的眼部传染病,典型症状极具辨识度:患者会出现结膜充血、眼睛红肿,伴随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表现,晨起时眼部分泌物(多为脓性或黏性)常粘住上下眼皮,导致睁眼困难;部分人还会感到眼内有异物感、灼热感或奇痒,少数严重者可能伴随头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
“从临床情况看,很多患者是在泳池游泳后发病,主要因对‘红眼病’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认知不足。” 爱尔眼科专家强调,了解该病特点是预防的第一步。
![]()
“红眼病” 四大特点:传染性强、易感人群广
据爱尔眼科科普,急性结膜炎有四大核心特点,需重点警惕:
传染性极强:该病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其中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丙类传染病,常见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 70 型(EV-70)、柯萨奇病毒 A24 型变异株(CV-A24v),传播速度极快;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既可能是单一病毒致病,也可能出现两种病毒混合感染,在学校、幼托机构、工厂等人群聚集场所,易爆发聚集性传染;
感染途径多样: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直接接触患者眼睛或上呼吸道分泌物、握手等身体接触,接触患者毛巾、衣物、脸盆、门把手等物品,甚至使用患者用过的眼药水,都可能被传染;
起病急骤:多从单眼发病,短时间内可传染至另一只眼,且发病两周内传染性最强,需及时隔离避免扩散。
![]()
泳池为何成 “重灾区”?两大原因增加感染风险
为何泳池容易成为 “红眼病” 传播场所?爱尔眼科专家拆解了关键原因:
一方面,游泳人数增多时,每个人带入泳池的汗液、眼部分泌物等会促使水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即便泳池按规定用氯消毒,大量有机物也会快速消耗余氯,导致消毒效果大幅下降,无法及时杀灭所有病原体,形成 “病菌滋生温床”;
另一方面,不少人游泳时习惯 “裸眼” 下水,眼睛直接浸泡在含病原体的水中,病原体易通过结膜侵入眼部;若游泳中揉眼,再接触泳池水龙头、公用毛巾等物品,还会造成病菌 “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感染范围。
![]()
三招科学防护,远离泳池 “红眼病”
针对泳池场景,爱尔眼科专家给出 “入场 - 水中 - 离场” 三环节防护建议,帮助市民降低感染风险:
1. 入场先 “侦查”,选对合格泳池
市民选择泳池时,可通过 “看、闻、查” 判断卫生状况:看池水是否清澈透明,无明显浑浊或漂浮物;闻是否有刺鼻的消毒水味(余氯过高易伤眼,过低则消毒不足);查看泳池公示的水质检测报告,确保菌落总数≤200CFU/mL、尿素≤3.5mg/L,符合卫生标准。
2. 水中戴 “防护罩”,避免直接接触
游泳时必须佩戴硅胶材质泳镜,这类泳镜贴合皮肤、防进水,能有效隔绝池水与结膜接触;每次使用泳镜前,建议用清水冲洗,避免残留化妆品、汗液刺激眼睛。若游泳中感到眼睛不适,需立即上岸,用流动清水冲洗眼部,可滴 1-2 滴人工泪液应急,切勿用手揉眼。
3. 离场彻底清洁,做好后续观察
上岸后,需用流动清水彻底清洗面部,重点冲洗眼周区域,清除可能残留的病原体;不使用泳池边的公用毛巾,即使标注 “已消毒”,也存在交叉污染风险。若当天出现眼睛发红、发痒等症状,需暂停佩戴隐形眼镜,观察 1-2 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出现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爱尔眼科专家提醒,急性结膜炎虽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为 7-10 天,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尽快前往专业眼科医疗机构诊治:眼睛疼痛剧烈且视力明显下降;眼部分泌物过多,完全粘住眼皮无法睁开;怕光、流泪症状极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症状持续超过 10 天仍无好转或出现加重。
“‘红眼病’虽常见,但做好科学防护就能有效规避风险。” 爱尔眼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通过科普传递眼健康知识,帮助市民了解常见眼病的预防与应对方法,守护大众眼部健康,让消暑时光更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