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高血压十几年了,但身体还挺硬朗,怎么回事?”
门诊里,医生时常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在很多人眼里,得了高血压就像被判了“慢性死刑”。但事实是,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不管,照常作死。
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2.4亿高血压患者,但控制率不足50%。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人,明知道自己血压高,却该抽烟喝酒照样来,结果不是中风就是心梗,最后倒在本可以预防的路上。
可也有一群人,确诊后活得比一般人还久。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改掉了3个最“要命”的老毛病。
![]()
一、第一狠:不再拿“吃得好”当借口,大油大盐说停就停
“医生,我爸都70了,还非得吃红烧肉,一天三顿不离咸菜,说吃得好才有劲。”
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常听?
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吃得好”很可能是“吃出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每日摄盐不应超过5克,但现实中很多人每天摄盐超过10克,几乎是推荐量的两倍。而大量研究证实,钠摄入越高,血压升得越快,心脑血管病风险也越大。
除了盐,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食物也会加快血管老化。长期吃重口味,不仅诱发高血压,还可能合并高血脂、动脉硬化,心梗、脑梗接踵而至。
那些血压控制得好的老人,往往在确诊后就做了“断舍离”:油炸的少碰,腊肉香肠不吃,咸菜酱料说戒就戒。
他们的饭桌上,更多的是绿叶蔬菜、全谷物、豆制品,做菜也改用蒸煮炖,既清淡又营养。结果不光血压稳了,连体重、血脂也一起降了下来。
![]()
二、第二狠:一场病后“戒了烟酒”,命也“续上了”
“我爸抽了四十年烟,喝酒像喝水,还能戒得掉?”
很多家属不信,但也正是这批人,在确诊高血压甚至中风抢救后突然“醒悟”,把烟酒一刀两断,从此不沾。
别不信,烟酒是高血压患者的催命符。
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升高血压;酒精则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病。长期吸烟饮酒的人,血压往往更难控制,心脑血管并发症更早找上门。
一项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研究表明,吸烟者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以上。而长期饮酒者出现心力衰竭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那些活得久的患者,大多在经历一次“重击”后,彻底断了烟酒。他们会把香烟换成牙签或橡皮筋戒断习惯,也不再拿“喝点红酒活血”当借口,而是真正意义上做到滴酒不沾。
下狠心改掉烟酒,实际上是给血管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选择。
![]()
三、第三狠:从“死都不吃药”,到每天定时定量服药
“我爸说血压高不是病,吃药会上瘾,能不吃就不吃。”
这几乎是每个高血压家庭都经历过的一幕。
但很多人不知道,高血压一旦确诊,就几乎伴随终身。它不会自己好,也不会“靠锻炼”降下来。唯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规律服药+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及时开始药物治疗,并长期坚持。不吃药,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压就像脱缰的野马,随时可能冲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
而那些控制得好的高血压老人,几乎都有长期用药的自律习惯。他们会设闹钟提醒自己吃药,定期复诊调整剂量,把控制血压当成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
此外,不少人还学会了自测血压,家里常备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在册。一旦发现数值波动明显,就立刻就医干预。
听医生的,比听“偏方”的,更靠谱。
![]()
高血压,不是“痛”出来的,而是“拖”出来的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无声无息”。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头疼没晕眩,就以为血压没事。
但事实上,高血压的致命之处恰恰在于“无症状”。它像个“沉默的杀手”,一旦爆发,往往就是致命的卒中、心梗,甚至猝死。
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1/4以上。
可那些活得久、活得健康的患者,用实际行动证明:高血压不是绝症,只要管得住,它就伤不了你。
他们没有神奇的偏方,只有三个“狠”字——狠戒口、狠戒烟酒、狠吃药,
谁做到了,谁就活得长、活得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