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厅堂对中国人再熟不过了。
厅堂是一个家庭形象最具体直观的体现,如同人的“脸面”。通过厅堂的陈设,可以了解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特质。古代大户人家住宅里少不了厅堂,大户人家的厅堂注重“典雅庄重、秩序井然”。
![]()
在中式传统民居里,厅堂它占据着住宅最核心的位置,以对称规整的布局、承载礼仪的功能、凝聚情感的温度,成为“客迎天下”的社交场,也是家人“回归美好”的休憩地。从古代世家大族的高堂华屋,到现代中式宅院的温馨空间,厅堂始终以独特的魅力,串联起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与生活之美。
![]()
厅堂的“礼”,藏在严谨的空间布局里,是“客迎天下”的礼仪载体。传统厅堂的布局遵循“对称和谐”的原则,堪称中式空间美学的典范:正中央靠墙摆放着长条案,案上依次陈列着瓷瓶、座钟、镜子,取“终生平静” 的吉祥寓意;条案前是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太师椅,形成“一主二客” 的待客格局;若空间宽敞,还会在两侧加设茶几与座椅,方便多人相聚。
这种布局看似规整,实则暗含礼仪:客人来访时,主人会邀其坐在八仙桌两侧的太师椅上,自己则坐在对面,寒暄、品茶、议事,一举一动都透着尊重;若是贵客临门,还会在厅堂点燃香薰、摆放果盘,以最隆重的仪式表达欢迎。即便到了现代,中式厅堂仍保留着这种礼仪基因 —— 简约的条案、舒适的沙发取代了传统桌椅,但“居中为尊、两侧为次”的布局逻辑不变,让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真正实现“客迎天下”的从容。
![]()
厅堂的“暖”,体现在多元的生活功能中,是家人“回归美好”的情感港湾。对古人而言,厅堂不只是待客之地,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清晨,长辈坐在厅堂的太师椅上,教孩童读书识字;午后,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缝制衣物、闲话家常;夜晚,烛火亮起,全家人在厅堂中共进晚餐,分享一天的趣事。它像一个“多功能客厅”,承载着家庭的日常点滴 —— 既有 “阖家团圆” 的热闹,也有“独处静思”的安宁。
现代中式厅堂虽功能更细分,但情感内核不变:周末时,家人围坐在厅堂的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节日里,亲朋好友齐聚厅堂,吃一顿团圆饭;疲惫时,独自坐在厅堂的窗边,看窗外的风景,任思绪放空。在这里,没有工作的烦忧,没有外界的喧嚣,只有家人的陪伴与生活的惬意,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回归美好”的归属感。
![]()
厅堂的“韵”,融于细节的文化表达里,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传统厅堂的装饰从不繁复,却处处透着雅致:墙上挂着水墨山水画或书法作品,笔墨间藏着文人的风骨;条案上摆放着古朴的瓷瓶、雅致的茶具,每一件器物都有独特的故事;地面铺着青石板或木质地板,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声响,满是岁月的质感。这些细节不只是装饰,更是文化的传递 —— 山水画象征“寄情山水”的洒脱,书法作品传递“修身养性 的追求,瓷瓶茶具承载“慢品生活”的智慧。
现代中式厅堂则在此基础上创新:简约的装饰画取代了传统字画,柔软的地毯替代了青石板,但“雅致、内敛”的美学追求不变。一盏温润的落地灯、一盆翠绿的绿植、一件复古的摆件,都能为厅堂增添几分韵味,让生活的美好在细节中悄然绽放。
![]()
从古代的“高堂华屋”到现代的“温馨客厅”,厅堂的形态虽在变化,但“客迎天下”的礼仪、“回归美好”的情感从未改变。它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坐标 —— 对外,以礼仪迎接宾客,展现家风;对内,以温暖包容家人,凝聚情感。在快节奏的当下,中式厅堂更像一个“慢空间”,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好,从来不是追逐远方的喧嚣,而是守住身边的陪伴与从容。
![]()
*文章来源网络,图片红桥红,侵权请告知!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