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吉林市船营区的早点摊主王桂英像往常一样推着手推车出门,刚拐过街角就猛地停住了脚步。眼前的世界被一层厚重的灰黄色幕布笼罩,平日里熟悉的街灯只剩模糊的光晕,百米外的公交站牌彻底隐没在霾雾中,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烟味,吸一口嗓子发紧。她掏出手机想看看天气,屏幕上 “重度污染” 的红色预警和 PM2.5 浓度 312 微克 / 立方米的数字,让这个做了十年生意的老人皱起了眉头。
![]()
这样的清晨,在 10 月 14 日的吉林市并非个例。从松花江畔到吉林文庙,从昌邑区的老街区到丰满区的新城区,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朦胧的混沌之中。早高峰的车流比往常晚了近一个小时才真正启动,往常川流不息的解放中路,此刻成了移动的 “雾灯长廊”,每辆车都打着双闪,以低于 20 公里的时速缓慢蠕动,车距比平时拉大了三倍不止。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攥着方向盘,视线紧紧盯着前车的尾灯:“开了十五年车,这么浓的霾还是少见,刚才过十字路口,连红绿灯都得眯着眼看。”
![]()
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清一色地戴着口罩,不少人还给孩子加戴了防护眼镜。四年级学生张诺诺把口罩拉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大眼睛:“妈妈说今天的空气有毒,不能深呼吸。” 校门口的电子屏循环滚动着提示,原本安排的升旗仪式被紧急取消,所有户外活动全部改为室内进行。校长刘敏站在教学楼门口,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叹气:“这已经是本周第二次因为空气质量调整教学安排了,孩子们的体育课都快没法上了。”
![]()
医院里的呼吸科诊室早已人满为患。上午九点,吉林市中心医院呼吸科门诊外的候诊椅已经坐满了人,咳嗽声此起彼伏。主任医师陈建军刚看完一位老年患者,白大褂的袖口沾着听诊器的凉意:“从昨天晚上开始,来看病的患者就多了起来,大部分是咳嗽、胸闷的症状,还有不少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比平时增加了近七成。” 诊室的窗玻璃上蒙着一层灰,用手一抹就是一道痕迹,窗外的住院楼仿佛漂浮在雾海中。
![]()
这场突如其来的霾,究竟从何而来?吉林市环保局在 14 日下午的回应中给出了答案:此次烟雾主要由燃烧秸秆引起,卫星云图显示黑龙江省存在大量火点,污染物随着风向输送至吉林市,加之本地气象条件不利,最终形成了重度污染。这个结论并不意外,熟悉东北秋季气候的人都知道,每年十月中下旬,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总会准时 “报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曾指出,秸秆焚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夜间累积,会显著加重 PM2.5 污染,而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更是让污染雪上加霜。
![]()
从地形上看,吉林市所在的松嫩平原呈独特的 “簸箕” 形,西面和北面的大兴安岭如同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污染物的扩散。这种地形使得来自西南方向的污染物极易在山前城市滞留聚集,就像被关在了一个半封闭的 “笼子” 里。而 14 日的气象条件更是加剧了污染的程度,当天清晨地面至 500 米高空出现了明显的逆温层,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城市上空,使得低空的污染物无法向上扩散,只能在近地面不断堆积。同时,地面风速小于 2 米 / 秒,几乎处于静风状态,横向的扩散也受到了严重抑制。
![]()
“逆温层和静风是雾霾形成的‘帮凶’。” 吉林省气象台的气象专家解释道,“当这两种条件同时出现时,即使是少量污染物也会快速累积。而这次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再加上本地供暖季临近,燃煤污染开始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叠加,就形成了这次重度污染过程。” 事实上,类似的污染模式在东北地区并不罕见,2025 年 9 月底就曾出现过一次大范围重污染,当时哈尔滨、绥化等城市的 PM2.5 小时浓度甚至超过了 500 微克 / 立方米,绥化更是达到了 735 微克 / 立方米的峰值。
![]()
对于吉林市民来说,秸秆焚烧带来的困扰早已不是新鲜事。每年秋收之后,空气中总会弥漫着这种刺鼻的烟味。家住龙潭区的农民赵德山坦言,自己也知道焚烧秸秆不好,但 “秸秆还田成本高,拉回家又没地方放,烧了最省事”。这种矛盾在东北农村普遍存在,虽然各地都在推行秸秆资源化利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成本、技术等问题,露天焚烧依然屡禁不止。而更棘手的是,此次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黑龙江省,属于跨省污染,吉林市环保局虽已收到大量投诉,却因行政区划限制无法直接协调处理。
![]()
这场霾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医学研究表明,PM2.5 作为可入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能够携带重金属离子、化学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细支气管、肺泡,进而融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PM2.5 会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机能,诱发咳嗽、哮喘等疾病,甚至影响肺功能发育。而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面临更大风险,PM2.5 会刺激肺内迷走神经,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问题,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
![]()
在吉林市中心医院的儿科病房里,四岁的乐乐正在接受雾化治疗,小脸因为咳嗽涨得通红。乐乐的妈妈王女士守在床边,眼里满是心疼:“昨天带他在小区里玩了半小时,晚上就开始咳嗽,今天早上已经喘得厉害了。医生说就是雾霾刺激的,这空气真是太害人了。” 除了直接的生理伤害,雾霾还会影响人的情绪。心理学研究显示,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容易让人出现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不少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吐槽 “心情跟着天气一起灰蒙蒙的”。
![]()
面对肆虐的雾霾,市民们开始各显神通,一场全民 “防护战” 悄然打响。在吉林市的各大药店,N95 口罩成了最畅销的商品,不少药店都出现了断货的情况。市民李女士一次性买了二十个口罩:“家里老人孩子都得用,得多备点。” 除了口罩,空气净化器也迎来了销售高峰,家电卖场的销售人员介绍,最近几天的销量比平时翻了三番,带有 PM2.5 过滤功能的型号尤其受欢迎。
![]()
在防护细节上,市民们也做足了功课。早上出门时,大家不仅戴口罩,还会戴上帽子、围巾,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面积;下班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手、漱口,有的甚至会洗头、换衣服,避免污染物残留。在饮食上,不少家庭开始增加富含氨基酸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希望通过饮食调节增强免疫力。一些注重养生的市民还会泡制罗汉果茶、银耳百合汤,认为这些饮品能起到润肺的作用。
![]()
学校和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除了调整户外活动安排,不少学校还在教室里放置了空气净化器,定期开窗通风的时间也改成了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中午时段。吉林某事业单位则发布了弹性办公通知,鼓励员工居家办公,减少外出。而交通部门更是启动了应急机制,对部分高速公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交警部门在主要路口增派警力疏导交通,确保道路通行安全。
![]()
然而,这些被动的防护措施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要真正摆脱雾霾的困扰,还需要从源头入手。近年来,东北地区一直在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比如将秸秆制成饲料、燃料,或者用于发电、造纸等。在吉林市的一些乡镇,已经建成了秸秆收储运服务中心,农民可以将秸秆卖给中心换取收益,既解决了处理难题,又增加了收入。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很多农村地区依然缺乏有效的秸秆处理渠道。
![]()
跨省污染的治理则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事实上,国家早已意识到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性,在 2025 年 9 月底的重污染过程中,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就曾组织多省市开展联合执法,严查露天秸秆焚烧行为。但由于涉及不同省份的利益协调、责任划分等问题,区域协同治理的效果还有待提升。环保专家建议,应建立常态化的跨省污染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从根本上解决跨界污染问题。
![]()
气象条件的不可控性也让污染治理更加复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地形,但可以通过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提前做好污染防控准备。吉林省气象台已经建立了雾霾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能够提前 24 小时预测雾霾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及时采取限产、限行、停止露天作业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影响。
![]()
从长远来看,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治理雾霾的关键。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区,燃煤污染和秸秆焚烧污染问题突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下午四点多,吉林市的风渐渐大了起来,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霾开始慢慢消散,远处的建筑物逐渐露出了清晰的轮廓。王桂英收拾好早点摊,看着天空中隐约出现的蓝色,脸上露出了笑容:“明天应该能是个好天气了。” 李师傅也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小心翼翼地开车了。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场雾霾的消散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这样的 “呼吸之战” 还会再次上演。
![]()
雾霾锁城的日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每一次雾霾的来袭,都是对我们发展方式的提醒,也是对生态保护的呼唤。从减少一次不必要的出行,到支持秸秆资源化利用,再到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每个人的小小行动,都在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吉林市的天空终将恢复清澈,市民们也能每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再也不用在雾霾中小心翼翼地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