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10月15日晚上7点,我将直播分享
《如何管理青春期孩子的手机》
欢迎大家预约直播
01
女儿今年13岁,刚上初一。
小学期间,她听话懂事,不用大人督促,自己就知道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
所以,我对她的学习一直很放心,在学业上,从未有过管制。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过年放寒假,女儿竟然迷上了看手机。
跟那些沉迷游戏的男孩不同,她不玩游戏,只是着迷于看小说,刷短剧。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写一会作业,就惦记着看手机。
一开始,我没太当回事。因为女儿一向知道学习,我只当是放松。
直到她成绩下降的厉害,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开始关注女儿的行动,发现她心思已经不在学习上了。
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是要手机,写作业也要把手机放在旁边。
几次屡禁不止后,我勃然大怒,狠狠的骂了她一顿,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可女儿哭过之后,依旧不长记性。
我越是督促她学习,少玩手机,她越要逆反,抱着手机不撒手。
几次说教无效,我也来了脾气:
你不是管不住自己吗?行,那我就把手机没收,看你怎么玩!
![]()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女儿拿出一副跟我拼命的架势,在家里又喊又叫,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那副悲痛欲绝的模样,我怀疑即使我没了,她都不会这么伤心。
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平息争端,我把手机又给了她,但明确告诉她:
如果再让我发现你无节制的看手机,不用心学习,我就把手机给摔烂!
之后的几天,女儿确实好了很多。
不再时刻抱着手机不放了,也能安安静静的写作业。
可好了没几天,她又开始无法自控的沉迷,还付费追短剧。答应我的话,早被抛到了脑后。
我一批评她不自觉,影响学习,女儿就暴躁的顶嘴:
我就是这么个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才能学的进去!
眼看着她越来越叛逆,越来越厌学,手机是照玩不误,我真是又气又着急。
一个原本成绩不错的绩优生,竟然堕落到了这个地步!
02
那段时间,我又着急,又生气,但为了帮女儿摆脱对手机的沉迷,重新走回正轨,我在经过大量咨询和学习后发现:
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机,禁止、打骂根本没用,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看似十恶不赦的手机,只是孩子真正问题的“烟雾弹”、“替罪羊”。
更关键、本质的问题,远比家长想得复杂。
当今社会,青春期的孩子沉迷短剧、小说,或者游戏,短视频,本质上都是心理需求在虚拟世界的代偿性满足。
这种沉迷不是简单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多重心理机制与生理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
首先,是神经科学层面。
青少年前额叶发育不足,但多巴胺系统超活跃,短剧小说提供的即时快感就像“神经糖果”。
那些每30秒一个反转的剧情,会不断刺激大脑,实现多巴胺大爆发。
其次,是心理补偿机制。
很多孩子用小说角色弥补现实中的缺失——成绩普通的孩子幻想自己是龙傲天,内向的孩子代入社牛主角。
有调查研究显示,沉迷穿越文的孩子,80%在现实中有未达成的掌控感。
最后,是逃避现实的出口。
面对频繁的考试压力,孩子更容易沉迷小说的虚拟刺激,因为主角再惨,也比刷题幸福。
这一点,在女儿身上特别明显。
女儿小学时,学业并不繁重,她的成绩也一直很好,这显示出她具备学习的能力,也有学习动力。
但随着她步入初中,课程的难度和作业量都有所增加,她开始感受到学习的压力。
这种消极的情绪不断累积,她开始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沉迷上了手机。
成绩显著下滑,学业上的挫败感,又加重了她的逃避心理,转而到虚拟世界中寻求快乐和安慰。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潘多拉效应”,意思是——你越不让我干啥,我就越想干啥。
我越禁止,管的越严,她就越叛逆,最终朝着与我期望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明白了问题成因,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帮女儿在现实中满足心理需求,寻找现实价值感。
具体怎么做呢?我把自己的方案分成3步。
一键预约直播
《如何管理青春期孩子的手机》
03
1、不粗暴禁止,了解孩子沉迷背后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
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机,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压力源,就是学习。
但沉迷的类型差异,反应了他们未被满足的不同心理需求。
研究显示:
沉迷游戏的孩子,在现实中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沉迷小说短剧,则意味着孩子缺少自我价值,逃避现实压力。
读懂了女儿的沉迷,是现实中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我开始循序渐进,引导她从现实中获得多巴胺反馈。
我不再直接禁止她看手机,看小说,因为这会引发逆反心理。
而是跟她修复关系,主动了解她看的短剧和小说。
看到我的态度转变了,女儿也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她喜欢看哪些类型的内容。
我这才知道,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盗墓笔记》,她都看过。
我建议女儿,把兴趣和学习联系在一起:“这样既高效,又能弯道超车,你那些没看过小说的同学,记得肯定没有你牢靠。”
她发现,原先课本上的知识,都能跟自己的爱好联系起来,好像找到了窍门一样,记起来很生动。
考试时正确率提升,迎来了同学的佩服,好奇她为什么能记得又牢又准,这让她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断获得正反馈。
慢慢的,女儿不再一味的沉迷手机,在小说中获得成就感,而是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现实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挑战,获得胜任感和价值感。
![]()
2、搭建学习激励机制,替代浅层快感,满足高级快乐
哈佛大学研究证实,青少年大脑具有极强的重塑能力。
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关键不是截断沉迷,而是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现实挑战。
考虑到青春期特点,要保留孩子的自主权。
在跟女儿商量探讨后,我们达成了一项“娱乐学习协议”:
允许每天1小时追剧,但需要完成作业后,且成绩不能下降; 每读一章网络小说,就要做两道题。
把对抗转化为交换条件后,我发现,女儿的配合度很高,愿意主动去完成自己的承诺。
周末,在完成作业之后,我鼓励女儿开始自己的创作:
看的多了,融会贯通,我觉得你写的肯定不比那些作者差。
女儿非常高兴,主动跟我保证,一定不会影响学习。
在写作的过程中,她自然要带入词汇练习、情节逻辑训练。
当孩子体会到了创建一个人物,构建一个世界的满足后,会自然的体会到心流。
这种心流体验,会自然冲刷短剧带来的浅层快感,让人体会到学习和输出的快乐。
有一次,女儿用学到的一个科学知识,帮我解决了冰箱的一个小问题,我及时强化她的进取心:
你看,这比小说主角还酷!你搞定的可是真实的难题!
女儿很开心,再投入学习时更加认真。
因为她清楚的体会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能在现实中用的上。
3、重构学习意义感,让未来目标具象化
短剧、小说和游戏,提供的是即时快感,而学习需要延迟满足。
所以,即使孩子了解沉迷的危害,也知道自己该用心学习,但还是容易被吸引,行为反复。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指责说教:
我就知道你改不了。 你答应过什么,说话跟放屁一样。
而是要帮孩子找到比沉迷低级快乐更大的意义感,引导她思考:
你喜欢的女主角,遇到难题会怎么做?
我推荐女儿关注了一个博主,她从事影视公司编剧工作。
通过看她的工作日常,女儿发现,编剧工作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可以,而是非常需要文化积累。
写出好作品的作者,大都学历不低,有系统训练的专业背景。
我告诉女儿:
兴趣和学习并不冲突,因为做成一件事,需要的学识,毅力和进取心都是一样的。 比如你喜欢盗墓笔记,妈妈可以暑假带你去长白山打卡,你也可以报考考古专业,我会全力支持。 但不管你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有什么目标,能否实现,都跟你现在的努力程度有关。 好的行业,都是有门槛的。
女儿感受到了我的鼓励和支持,她也开始认真思索,从事想要的职业,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
![]()
通过上述教育方式的调整和引导,女儿终于摆脱了对手机的沉迷,回归到现实世界的努力中来。
每天的早出晚归,她也不再抱怨,因为她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积累,都会带她走向更好的未来。
看着女儿前后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也深刻体会到:
真正的学习动力,始于被看见的渴望。教育的本质不是浇灭幻想,而是给孩子的想象力装上拼搏的翅膀。
一键预约直播
《如何管理青春期孩子的手机》
点亮“爱心”,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