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纯吐槽。
某小学高年级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XXX让生活更美好。
没写之前,有孩子问老师,能写追星、打游戏么?
老师的回复是,最好不要写,要写正能量的。
后来,还是有一名同学写了“追星”,但没合格,被要求重写。
我虽然没看到作文,但知道那个孩子以前一直唱歌跑调,自从喜欢了一个歌手,课余时间经常练习歌手的歌,几个月下来,乐感强了不少,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楚姐(我女儿)和我说了这事儿,问我,“妈妈,为什么打游戏、追星都不是正能量,都不能让生活更美好?”
我和她说了我的观点。
我认为,打游戏也好、追星也罢,只要好好利用这些“爱好”就行,不是完全不能做的,也不一定都是负能量。
就比如,打游戏能够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甚至组织能力。打游戏也比赛,也能拿第一为国争光。
追星也可以学习“明星”身上闪光的地方,唱歌唱得好、努力练习、热心公益等,让孩子找到成长的榜样。
那个曾经五音不全的孩子变得更阳光、喜欢与人分享,交到了更多朋友,也更自信,这难道不是更美好的生活么?
当然,也有沉迷游戏、追星的孩子,但说到底,这事取决于孩子本身,也取决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
所以,老师单纯地认为追星、打游戏就不是正能量,我个人认为是有些偏激的。
遇到问题,应该是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打游戏、追星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利用好了也一样能让生活精彩。
生活应该是多元化的,就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
有些可悲的是,社会对于好孩子的评价体系很单一,成绩说话,任何有可能影响到学习的都拒之门外。
其实,老师眼中的“正能量” 导向,和孩子感受到的“美好生活”不一定是画等号的。
就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单一评价里—— 成功的标准总绕不开“有钱”“高职位”,于是太多人在工位上带着“厌倦”熬着,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倒头就睡,生活中没有一丝能让自己眼前发亮的新鲜感。
但生活的美好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连孩子这点能带来成长的小爱好,都要被贴上“非正能量” 的标签,那我们又怎么能怪成年人的生活少了鲜活呢?
我觉得,“正能量”从来不是某几样固定的东西,也不该限定在“只能写这个、不能写那个”的框框中。
那个因追星变得自信阳光的孩子告诉我们:能让人主动成长、学会变好的事,就是值得肯定的美好。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把孩子的想法塞进统一的模具,而是看见TA们的真实体验,引导其把喜欢的事变成成长的动力,点亮自信独特的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