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日讯16岁的小林(化名)自初中起便对学习产生严重抵触,上课走神、作业马虎,成绩长期处于班级末尾。进入高中后,他逐渐陷入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整天戴着耳机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社交平台中,对现实生活丧失热情,消极逃避长达数月。小林的父母工作繁忙,长期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很少过问他的学业与心理状态,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围冷漠压抑,在这种缺乏温度的环境中,小林逐渐变得敏感自卑,不愿表达真实情绪,只能借助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的压力与孤独。
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后,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田老师,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林进行了引导:
1、构建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田老师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倾听小林的烦恼与迷茫,逐步卸下他的心理防线。通过持续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接纳,小林逐渐愿意表达自己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彼此建立了信任的咨询关系。
2、纠正消极认知与思维偏差:
引导小林识别那些导致自我否定的非理性信念,并引导他建立更健康、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正念冥想训练”,帮助小林学会觉察当下、接纳情绪,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此外,田老师还指导小林学习情绪管理与表达技巧,比如如何用“我语句”与父母沟通,如何合理设定个人边界,逐步改善他对家庭关系的认知与态度。
3、重塑亲子互动与情感连接:
借助心理沙盘中的意象与他展开对话,深入解读其内心对亲情与关注的渴望。在“家庭会议”式的团体辅导中,小林与父母首次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们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表达彼此期待,重建了亲子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4、提升社会适应与学习动力:
为增强小林的社交信心,田老师鼓励他参与中心的户外拓展与主题沙龙活动,并安排他担任小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协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林不仅学会了倾听与表达,也重新找回了与人交往的乐趣。同时,田老师不断强调小林的创意与坚持等优点,帮助他将这些优势迁移至学习当中,逐步重建对学习的兴趣和目标感。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