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牛角村这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今年9月荣获了“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里,一块古碑、一群“绣娘”、一支“双语宣讲队”,悄然编织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
大树下的“公议碑”。
在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村中的古树下,一块1938年镌刻的“公议碑”静默矗立。“不准砍伐公山箐林”“不准欺孤掠寡”“不准盗瓜园小菜”等朴素规约,历经八十余载依然清晰可见。在村党支部书记蔡家辉看来,这块石碑是村寨的“传家宝”:“这些话蕴含着我们村的治理智慧,牛角村能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块碑功不可没。”
这块古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转化。村党支部将碑文精神融入现代村规民约,使之成为调解纠纷、促进和谐的“活教材”。去年,村里两兄弟因宅基地产生矛盾,村干部用“石碑古训”进行劝导,最终促成兄弟握手言和。这种依托传统智慧的矛盾调解方式,既彰显法治精神,又充满人文温度。
为使团结互助精神更加可视可感,村党支部在古碑周边打造了民族文化长廊,56个民族的剪纸壁画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叙事。
![]()
韦厚珍与姐妹们交流刺绣技艺。
与此同时,妇女们在民族团结中发挥着“半边天”作用。村民韦厚珍身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开设了刺绣工坊,组织各族“绣娘”开展刺绣、蜡染等集体活动,在飞针走线间增进情感交流。“我们以文化为媒介,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韦厚珍说。
一支由多民族村民组成的“双语宣讲队”更是牛角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走村串寨,将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措施精准送达每位村民。在布依族村民家中,宣讲队员用流利的布依语讲解医保政策,消除了语言障碍,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这种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
村支书蔡家辉与村民伍正德用布依语交流“丰收”。
“‘丰收’用布依族语言怎么说?”
“勒透”,“相当的勒透!”
在金黄的玉米堆旁,村支书蔡家辉与村民用布依语交流“丰收”喜悦,畅谈民族团结。“大家相处得相当好,都是亲戚朋友、弟兄,讲起来都是一家人。”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民族团结的真谛。
如今的牛角村,整洁的路面、别具民族风格的路灯、完善的污水管网。“民族团结一家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醒目标语随处可见。
![]()
“双语宣传队”给村民宣传民族政策。
牛角村坚持“民族团结无小事”的理念,通过修建文化广场、举办“一家一道菜”民族联欢会等方式,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我们要让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增进感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蔡家辉表示。
人心齐,则乡村兴。2024年,牛角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80元,增长9.3%,村级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花朵。(图/文 谢俊、浦仕美、令狐荣骏、甘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