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蒙古太祖元年(1206),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太宗七年(1235),窝阔台“城和林,作万安宫”,将其作为象征性的都城。宪宗元年(1251),忽必烈受蒙哥之命,驻帐滦河上游金莲川建立幕府。宪宗六年(1256),忽必烈命刘秉忠选址并建立城郭,初名开平府;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登基后,命名为上都,成为草原都城。随着元朝政权的巩固,至元四年(1267)到至元二十年(1283),在金中都东北郊外营造大都新城。大都是元帝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而上都则是北控大漠、南屏燕蓟、保留蒙古旧俗的夏都,形成两都制。到元武宗即位,开始规划建设新的中都城,建置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并附郭开宁县,在短期内形成了三都鼎立的形势。
![]()
一
元代诸都城留守司兼都总管府行政区划
留守司、都总管府是元代都城常设机构。都城留守司兼行本路都总管府事,秩正二品,设留守、同知以下诸官员,形成京城地方官署,掌守卫宫阙都城、营缮宫室、尚方车服、殿庑供帐等事,并兼理京师民政。都总管府管理京师地方司法民政事务,兼管劝农,与留守司兼理京师民政相一致。
上都、大都均设留守司,置留守。元武宗建中都,同样设留守司,置留守。
1.中都地区行政区划
在大都、上都形成两都制之后,元大德十一年(1307)五月甲申(6月21日),武宗在上都大安阁登基;六月甲午(7月1日),元武宗“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武宗登基后十天,就确立了中都的都城地位,可见武宗对此事应当事先已有考虑。
至大元年(1308)七月壬戌(7月23日),旺兀察都行宫成,随即设置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诸务,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方车服、殿庑供帐、内苑花木,及行幸汤沐宴游之所。”十二月庚申(1309年1月17日),“中都立开宁县,降隆兴为源州,升蔚州为蔚昌府,省河东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中都留守司辖属地区包括开宁路都总管府、源州、蔚昌府和大同路。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从诏建“宫阙中都”到建成行宫,立中都留守司,建开宁路都总管府,并置附郭开宁县,完成了都城建制所必需的都城地方行政设施,保障了建设中都所需要的土地、人力和物力,中都作为都城已经初见雏形。
中都地区行政区划如下:
![]()
根据文献记载与《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中都城经过选址、测量、规划,先建宫城,再建皇城,最后建外郭城(“敕建中都”)。中都呈正方形,边长2.25公里,周长9.1公里,面积达5.2平方公里(图1)。
![]()
至大元年(1308)九月,“立中都虎贲司”。虎贲军始设于至元十六年(1279),“管领上都路元籍军人兼奥鲁之事”。元贞三年(1297年,大德元年),“以虎贲军改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领以都指挥使、副使、佥事等官员,下辖千户所六。至大二年(1309)三月,曾经“摘五卫军五十人隶中都虎贲司”。可见这时中都虎贲司已经是实质性的军事保卫机构,与下文上都、大都建置的兵马都指挥使司职能与性质相一致。
2.上都路行政区划
上都立有留守司兼上都路都总管府,以及上都城市行政管理机构警巡院和附郭开平县,不同者只是中都还没有设置管理中都城市的警巡院。
上都从中统元年(1260)设开平府到至元十八年(1281)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都总管府事,建都历时22年。上都城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城址位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今内蒙古滦河上游支流闪电河北岸)。中统元年(1260),名开平府,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时“割北京、兴州隶开平府,建行宫于隆兴路”。
中统四年(1263)5月,因开平府为阙庭所在,“升开平府为上都”。至元三年(1266),“诏上都路总管府,遇车驾行幸,行留守司事”,并置上都城市警巡院,与开平等州县同隶于上都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立上都留守司”,当时上都路“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院一即警巡院一。
上都路行政区划如下:
![]()
上都由宫城、皇城和外城组成。外城呈正方形,边长2.2公里,周长8.8公里,面积近5平方公里。外城和城外关厢均是城市居民的居住社区,隶属于警巡院(图2)。
![]()
在城市管理方面,上都路警巡院之秩为正六品,管理城市坊市民事;与附郭之赤县开平同秩,管理城市周边乡镇民事。
在城市社会治安方面,上都置有兵马都指挥使司,秩正四品,分别置都指挥使、副指挥使、知事、提控案牍、吏等若干员名,专掌京城盗贼奸伪鞫捕之事。
3.大都路行政区划
大都也设有留守司。从世祖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仍旧。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丁亥(二十九日,公历1月25日),“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佑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四年(1267)正月,“城大都(中都)”;刘秉忠又受命“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九年)以中都为大都”。至元五年(1268),“两都成,赐名曰大都,帝定都焉;曰上都,巡狩居焉”,由此形成两都制。
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置大都留守司,置留守五员,正二品。二十一年(1284)置大都路都总管府,完成都城行政建制用了21年。只是“分领坊市民事”的左右警巡院应在至元初年中都旧城,迁都过程中又设置了新城(即大都)警巡院(图3)。
大都留守司之下,又设有大都路都总管府,警巡院则管治城内坊市民事,至元代中期,警巡院增置到5个,附郭大兴、宛平二县分治郭下,郭下即城郊地区。自至元四年正月开始,到至元二十年完成,前后长达16年半的时间,建成了一个周长30公里,包括宫城、皇城、大城及官署、寺庙、民居,面积50平方公里的城市。
大都诸警巡院和上都警巡院都是分领“坊市民事”的都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中都文献没有记录这一机构,可能与中都历时太短有关。附郭县附设在不同历史时期郡、州、路、府等上级行政治所中,附郭县与郡、州、路、府同治一城。在元代都城中,附郭县其实就是赤县。在大都则有赤县大兴、宛平,也属附郭县,在上都则有开平附郭,在中都则有开宁县附郭。
大都路行政区划如下:
![]()
![]()
大都城置有两兵马都指挥使司,秩正四品,分别置都指挥使、副指挥使、知事、提控案牍、吏等若干员名,专掌京城盗贼奸伪鞫捕之事,以维护城市社会治安。
由此看来,在大都、上都和中都城市中形成三都鼎立的局面及严格的地方行政建制(图4):留守司兼行本路都总管府事、赤县即附郭县、警巡院、诸县及府州县,只是在中都尚未见到管理民政的警巡院制度,只能由附郭的开宁县代行中都城中的民政事务。
![]()
![]()
二
中都的废置
《元史·仁宗纪》记载,至大四年(1311)正月庚辰(1月27日),武宗在大都玉德殿驾崩,年仅三十一岁。正月壬辰(2月8日),尚未登基的仁宗即下诏“罢城中都”。同年,二月甲寅(3月2日),负责中都城市营建的司徒萧珍“以城中都徼功毒民,命追夺其符印,令百司禁锢之”。同时还归还了中都所占民田。可见此时中都城市建设被完全终止。
三月庚寅(4月7日),仁宗即位于大都大明殿;四月癸亥(5月10日),“罢中都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凡创置司存悉罢之”,即武宗时期建置的中都一应行政机构、中央派出机构和中都地方行政机构全部罢废。四月丁卯(5月14日),“免大都、上都、隆兴差税三年”;中都已被隆兴取代。
从至大元年(1308)七月壬戌(7月23日),“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至此中都留守司与开宁路两个机构仅存在了两年七个月即被罢废。十二月庚申(1309年1月17日),中都开宁路附郭开宁县也被废置。在武宗去世后不足四个月,中都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留守司和开宁路都总管府及附郭开宁县即被罢废了。
![]()
三
开宁区划地名的演变
元中都设立的开宁路和开宁县地名在历史上仅存在了两年七个月的时间。关于开宁地名的渊源,从字面上解释,应是祈望安宁的意思。至大二年(1309)九月乙巳“以盗多,徙上都、中都、大都旧盗于水达达、亦剌思等地耕种”。因中都、大都、上都盗多,元朝政府移盗贼去边远地区耕种,希望地方社会安宁起来。水达达位于混同江流域下游,“土地旷阔,人民散居”,遂设有水达达路,“设官牧民”,并发配三都盗贼参与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在设置开宁路的同时,还设置了开宁县,并分领原属隆兴路的威宁县和宝昌州。毗邻的隆兴路被降置为源州,而源州则领原隆兴路所属的高原、天成和怀安三县。原宣德府所属蔚州改为蔚昌府,仍领五县:灵仙县附郭、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广灵县。河东山西宣慰司在中都建置之后,大同路及所属州县全部划归了中都留守司。河东山西宣慰司省掉,而翼宁、晋宁二路直隶中书省。至此,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的行政区划与上都、大都三者连成一片(图2)。
至大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历5月10日),在罢置中都、“凡创置司存悉罢之”的同时,又将源州复置为隆兴路总管府,并将开宁路所领三州县所属地区划归隆兴路,开宁县则被罢废;再至皇庆元年(1312)十月二日(11月1日),“改隆兴路为兴和路”,这就是《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兴和路的建置沿革、行宫、户口及所属高原等四县一州。而开宁路及附郭开宁县因存在时间短,几乎在所有地名词典中均未提到开宁地名。
梳理中都开宁路与隆兴路(兴和路)地方区划地名沿革如下:
金大定十年(1170)于燕子城置柔远县,隶属宣德州。明昌三年(1192)置抚州,治柔远县,即柔远县属抚州、附郭。蒙古中统三年(1262)十一月戊申(1月7日),“升抚州为隆兴府,以昔剌斡脱为总管,割宣德之怀安、天成及威宁、高原隶焉”。柔远县已更名为高原县。中统三年十二月戊寅(2月6日),“建行宫于隆兴路”。这里应该是建行宫于隆兴府,而不是隆兴路。隆兴府辖四县,中统四年(1263)改元初宣宁府为宣德府,与隆兴府均理上都路,因此,有“以郡为内辅”之说。至元四年(1267)正月,“析上都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即由隆兴府升为隆兴路总管府。相对于上都路,隆兴路自为一路。武宗至大元年(1308)七月壬戌(初六,公历7月23日),“旺兀察都行宫成,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至此,出现了开宁路,与中都同处一地,开宁路隶属中都。十二月,中都立开宁县,降隆兴为源州,升蔚州为蔚昌府,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在中都设开宁路,又设立了开宁县,按常规,这个开宁县应是赤县,也是附郭县。至大四年正月壬辰(2月8日),“罢城中都”。四月癸亥(5月10日),“罢中都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凡创置司存悉罢之”。废除了武宗时期筹建中都创制的所有行政机构,同时也罢废了毗邻的源州,复置了隆兴路。皇庆元年(1312)十月甲子(11月1日),“改隆兴路为兴和路”,领四县一州,除高原县附郭外,还领有威宁、天成、怀安三县及宝昌州。
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做一个较短暂的区域行政建制与区划地名沿革,如下:
![]()
明初,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达入元都,“改大都路曰北平府”,次年六月,“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北走”,三年(1370)春正月,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分道北征。二月,“李文忠下兴和,进兵察罕脑儿”。夏四月,克应昌。四年(1371)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夏四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元隆兴路,皇庆元年(1312)十月改为兴和路,至洪武三年改为兴和府,领有州县,属北平布政司。洪武四年,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尤其明初政府迁徙山后沙漠的遗民达8.4万余户,山后府属州县全部废弃。到洪武三十年(1397)正月建置兴和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二月,兴和守御千户所直隶五军都督府。永乐二十年(1422),为阿鲁台所攻,徙治宣府卫城,兴和守御千户所遂虚。元代的兴和路到明初建置了兴和府,但历时不长,因山后百姓被迁徙到了山前安置于州县屯种。作为农牧交错地带,张家口堡成为汉人与蒙古人的贸易场所。
![]()
四
结语
元代中期至大年间建置的中都,与大都、上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虽然中都历史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但毕竟形成过上图所示的都城格局,值得思考。中都、上都、大都三足鼎立,由此形成的元代都城政治与交通形势,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元帝国的稳定值得研究。
![]()
作者:韩光辉、田海、段蕴歆、彭静杨
来源:《中国古都研究》2023年第2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贺雨婷
校对:周 煜
审订:汪鸿琴
责编:宋柄燃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