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红白喜事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场面繁杂、人多手杂,却总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总管。
所谓的“总管”,总是负责红白喜事一切事物的,也被称之为“总办”,有点像过去大户人家的“大总管”!
![]()
可能红喜事一般不太需要总管,都是一家人商量着来办,可是白喜事,那就必须要有总管,在农村办丧事没有总管那是不行的!
虽然这总管没有任何官方头衔,不是村干部,也无行政职权,却能让男女老少俯首听从,成为整场事务的“总指挥”。这又是为什么呢?不了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总管,顾名思义,就是红白喜事的“总负责人”,是整场活动的“大管家”“总指挥”。
从前期筹备到流程落地,从人员调度到物资统筹,总管的身影贯穿始终。红事里,他要定吉日、排宴席、协调迎亲队伍,甚至还要调解双方家庭的意见分歧;
![]()
而白事中,他要安排吊唁流程、联系丧葬事宜、分配守灵任务等一切食物,小到桌椅碗筷的摆放、烟酒糖茶的供应,大到宾客接待、礼账管理,事无巨细都需总管统筹。
没有总管的协调,一场几十上百人参与的乡村宴席,很容易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总管堪称红白喜事的“定海神针”。
因此,这个总管也必须要是“能人”才行,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就能干的,如果总管不行,能力不够,村民也就不太会听他们的安排的!
在农村白喜事能当选总管的人,绝非等闲之辈,都是乡村里的“能人”。首先得有过硬的人品,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是基本要求,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让双方家庭和村民信服;
![]()
其次要经验丰富,熟悉红白喜事的全套流程和乡土规矩,知道不同环节的讲究,能应对突发状况;
再者得有威望,要么是村里的长辈,德高望重,要么是热心肠、善交际,在村民中口碑好、人缘广;
最后还得有组织能力,能清晰分工、高效调度,把不同特长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这样的人,往往是村民们自发推选出来的,既得到事主家庭的认可,也获得全村人的信赖。
而村民之所以愿意听从总管安排,核心在于乡村社会的“人情纽带”和“规则共识”。
其一,人情往来的默契。
![]()
农村是熟人社会,家家户户低头不见抬头见,今天你帮我家办事,明天我帮你家忙活,互帮互助是不成文的规矩。
总管的安排本质上是“集体协作”的体现,村民听从安排,既是帮事主家,也是为自己积累人情资本。
其二,对专业的认可。总管的经验和能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村民知道跟着总管的安排走,不会出纰漏、闹笑话。
尤其是红白喜事涉及诸多乡土礼仪,一步出错可能冒犯传统,总管作为“懂规矩的人”,自然成为大家的“主心骨”。
其三,对威望的敬畏。总管的威望不是靠权力得来的,而是靠长期的善行和公正处事积累的。
村民听从他的安排,本质上是对其人格的尊重,也是对乡村公序良俗的维护。
其四,责任分担的需求。红白喜事事务繁杂,没人牵头就会陷入“人人有责却人人无责”的困境。总管主动担起责任,村民们乐得听从调度,既省心又能避免矛盾,让事情办得顺畅体面。
总管的存在,是乡村自治能力的生动体现。他没有职权,却能凝聚人心;没有报酬,却能尽心尽力。
这份“无官之权”,源于乡土社会的信任与默契,也承载着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延续。如今,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红白喜事的形式虽有变化,但总管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
他不仅是事务的组织者,更是乡村人情的维系者、传统的守护者,用一己之力让乡村的红白喜事既热闹体面,又不失温情与秩序。
这背后的逻辑,正是乡村社会最珍贵的底色——守望相助、公道为先。只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当这个“总管”了,好多人都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认为吃亏不说,还可能被人说闲话,所以现在农村的总管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