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要排练脱口秀,周末要参加演讲比赛,连轴转的班次已经够呛了,现在连喘息的时间都被剥夺!”
近期,湖南桃江县某医院因强制医护人员占用休息日组织文体活动,引发全网热议。
10月7日,有网友在湖南省网络问政平台红网《百姓呼声》栏目留言,投诉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某医院“不合理占用医护人员业余时间组织活动”。据该网友在投诉原帖中所述,医院频繁利用医护人员的业余时间举办非紧急、非必要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脱口秀表演等,恳请院领导对此予以重视并妥善解决。
![]()
![]()
10月11日,医院在平台中作出回应。
![]()
当“休息”成为一种奢侈
“日常工作本就强度大、精神压力大,宝贵的业余时间是我们缓解疲劳、陪伴家人、恢复精力的必要保障。”
投诉信中的这句话,恐怕已让屏幕前无数医护同仁瞬间破防。
这哪里是简单的“抱怨”?这分明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疲惫呐喊。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那种连续站立数小时完成手术后,连手指都不想再动一下的虚脱;
那种被门诊人潮裹挟一整天后,大脑嗡嗡作响、喉咙沙哑的麻木;
那种深夜回家,看到孩子早已熟睡的脸庞时,内心涌起的无尽愧疚。
对他们而言,下班后的时间,不是锦上添花的“休闲”,而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刚需”,是情绪脱敏的“安全屋”,是修复身心创伤的“唯一窗口”。动这块时间,无异于在早已紧绷到极限的神经上,又加了一根稻草。
“被自愿”的艺术
医院的回应很“标准”:所有活动均以“鼓励和自愿参与为前提”。
但现实,往往比文字复杂得多。
当通知在科室群里弹出,当领导在晨会上“轻描淡写”地提及时,那种无形的压力便已弥漫开来。“鼓励参加”的背后,是科室集体荣誉感的无形绑架,是领导心中那本“印象账”的悄然翻页。
这才是最让人心力交瘁的地方——不仅要完成高强度的医疗工作,还要分出所剩无几的心力,去揣摩、应对这些“非强制性任务”。
就像一位同行无奈的调侃:“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下班后还要带着疲惫的假笑,去参加培养‘凝聚力’的活动。”
“福利”成为“负担”
必须要承认的是,医院组织活动的初衷,大概率是好的。希望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活动来丰富文化生活,舒缓压力。
然而,当“福利”背离了接收方的真实感受,就不可避免地异化为“负担”。
这背后,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深刻的“体验鸿沟”。很难让一个按时下班的行政人员,真正理解一个刚下手术台的医生,对一张安静沙发的渴望。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错位:
在最需要休息的群体身上,施加了最需要消耗精力的“关怀”;
在最渴望安静的时刻,安排了最需要热闹表现的“节目”。
那位投诉者提出的灵魂建议——“如果领导们有时间又有精力,请领导们来参加这些比赛,让我们来当一次观众可好?”——或许,这正是打破这种认知错位最直接的方式。
一次投诉能改变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医院给出了正面回应,承诺将“坚决维护好每一位同事的休息权”,并优化活动形式。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证明,个体的声音,同样可以激起波澜,能够被听见、被重视。
但医生们期待的,远不止于一份书面承诺。他们更希望看到:
“自愿”二字,能从红头文件,真正融入每个科室的日常氛围;
“优化活动”,能不仅是形式的微调,而是真正问需于医护,甚至敢于将活动经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休息时间;
“保障休息”,能从一个节日活动的安排原则,延伸为整个医院管理的核心文化。
结语
这封投诉信,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得以窥见白大褂之下,那些被过度消耗的热情与亟待修复的身心。
医疗的本质是共情与关怀。这份共情,不仅要给予患者,更应该给予我们身边这些守护生命的同仁。
把时间还给医生,把选择权交还给他们。让他们能在救死扶伤之后,有机会好好地治愈自己——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员工关怀,也是最坚实的医疗质量保障。
各位读者,你们医院有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应对这些“被自愿”的活动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