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岛,旧账重提。真的是一段跨越数代的往事。难道不值得回望?
这处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岛群,构成了接近百处的岛屿与沙洲集合体,总面积在地图上接近数百平方公里。
历史上,1929年9月的武装冲突导致岛上守军被击溃,随后签署的条约使得事实控制权发生转移;从那时起,渔民被逐出,生产生活受阻。
站在今天回头看,这段往昔既是地缘政治的缩影,也是地方社会记忆的伤口。
我觉得,理解这一切,需要把法律文本与当地现实同时放在桌面上审视。
那段岁月,像潮汐。潮起是战争,潮落是谈判。着实让人感慨。
说白了,谈判并非一路顺风。
![]()
1964年开始走上谈判桌,双方曾试图按历史与事实来划定归属;可到了1969年,边境冲突再起,珍宝岛事件把谈判按下暂停键。
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随后的国际与国内变化,问题可能继续僵持下去。
后来,八九十年代形势出现转折,到了2001年两国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性基础。
依我之见,这类复杂的边界问题,关键在于政治意愿与技术准备同时具备。
就像修桥,先要图纸,再要工匠,最终才能把河两岸连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协定在2004年得以签署,其原则带有明显的务实色彩:既不单方面要求全部回收,也不完全放弃历史主张,而是在现实控制、行政归属与历史依据之间寻求平衡。
以若干岛屿为例,塔拉巴罗夫岛(也称银龙岛)被划归一方;大乌苏里斯基岛(即黑瞎子岛)则在行政边界与地理接近性上做出分割处理,采用靠近原则进行一分为二——这种办法在技术上更易操作,也便于双方在地籍与界桩设置上达成一致。
![]()
仔细想想,这种折中并非软弱,而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的外交智慧。
两国随后各自完成批准程序,俄国于2005年4月予以批准;我国则在国内法定程序中完成审议。
界碑立于荒滩,中文与俄文并列。
若要问此举何以意义深重?
——在我看来,不止在于一段土地的回归,亦在于数十年之争端终得了结,边界之线自此清晰。
类似于旧账还清,人心方可缓和,区域之稳定亦然。
回归后的事儿,没那么简单。
开发、口岸建设、生态保护三项并举,才能既保住自然,也带来实在的收益。
![]()
口岸开工意味着人员与货物流通将恢复,边民或将收获就业机会;但也要注意生态,河口沙洲脆弱,管理不得马虎。
真没想到,这场历时数十载的“收复”,竟变成了多方协作的大工程。
相比之下,过去只争主权的激烈,如今更像在争一次共同发展的方案,天差地别。
从数量上看,自1991年至2008年间,俄方分阶段归还的争议领土合计约为195平方公里;而在2004年补充协定框架下,约174平方公里的争议地段实现了重新划分。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制度性谈判的成效,以及测绘、档案比对与法律程序的共同作用。
细致的地籍核证、现代测绘手段与历史资料的并行使用,保证了界线既有法理依据,也具可操作性。
思来想去,这正是国际争端和平解决的一种可行路径。
风继续吹。
![]()
岛上未必立即繁华,但河岸的生活正在慢慢回归。
历史的创口需要时间愈合,经济和文化的恢复更需政策与耐心并举。
就像修缮一座古屋,先要打下基座,再慢工出细活。
令人惊讶的是,和平谈判带来的,不只是版图的变动,还有一种长远的治理可能——边界从分裂的记号变为联结的起点。
话说回来,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很直观:过去被强占的事儿,后来通过外交和测绘慢慢得到纠正,不用动刀动枪,这点很重要。
换做现在,如果面对类似问题,或许也能借鉴这种“先谈条件、后划界、再合作”的步骤。
个人认为,历史并非不可改变,但改变需要耐心、专业和政治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