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上廓街与下廓街是清远清城标志性街巷,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但这两条街为何以“廓”为名,又因何有“上”“下”之分,连不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未必能说清。这背后,藏着一段500多年前与古城防御、北江水文紧密交织的往事。
![]()
故事要从明代清远古城的困境说起。明洪武年间,为防御外敌,清远筑起了坚固的砖城,可南城垣紧临北江,常年受江水冲刷。八十余年间,城墙屡遭坍塌,外侧原本的砖石地基逐渐被冲成松软的土墙,成了古城最脆弱的防线。明成化八年,官府曾试图修复城墙,却未用砖石加固,仅立起一排木栅临时防御,面对汹涌的洪水和潜在的外敌,这样的防线形同虚设。
![]()
![]()
转机出现在明成化九年。时任巡抚与巡按视察清远,见南城垣危在旦夕,当即拍板定下新方案:沿城脚修建176楹简易房屋,房屋外侧砌起砖墙作为补充防御,中间留出通道供人通行。这样一来,既为巡逻士兵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据点,又以房屋和砖墙加固了城防,一举两得。这排依墙而建的房屋与中间的通道,便是上下廓街的最初模样。
![]()
![]()
“廓”字是解开街名的第一把钥匙。在古代,“廓”通“郭”,特指城墙之外的区域。这两条街从诞生起就位于清远古城墙的外侧,是依托城墙防御功能形成的附属空间,“廓”字精准点明了它们“城墙之外”的地理属性,也成了街名的核心标识。
![]()
而“上”与“下”的划分,则完全遵循着北江的自然脉络。北江自北向南流经清远,江水的流向天然划分了区域方位。当时依墙而建的街道沿北江河岸延伸,人们以古城为参照,将位于北江上游段的街道称为“上廓街”,将位于北江下游段的街道称为“下廓街”。这种以水流方向定方位的命名方式,贴合古代依水而居的生活逻辑,简单直观却藏着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适应。
![]()
从明成化九年至今,五百年时光流转,当年简陋的防御房屋早已被鳞次栉比的商铺与民居取代,城墙也逐渐隐没在城市变迁中,但“上廓街”“下廓街”的名字却被完整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是两条街巷的代号,更是清远人对抗自然、守护家园的历史见证,藏着古城与江河博弈的智慧,也写满了老清远的岁月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