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交替的年月里,齐鲁大地上的官道旁,常有供往来商旅歇脚的小店。这类小店多简陋,往往只有三五间土坯房,屋内垒着通铺,炉子里的炭火时明时暗,勉强驱散夜里的寒气。《聊斋志异》中的 “尸变” 故事,便始于这样一间地处荒僻的小店。彼时,夜色如墨,官道上行人稀少,唯有风声在旷野中穿行,偶尔卷起地上的枯叶,撞在小店的木门上,发出 “吱呀” 的轻响,为这段往事埋下了诡异的伏笔。
![]()
故事的开端,是四位商人结伴赶路,行至暮色四合时,才寻到这间小店。店主告知,店内仅剩一间空房,且房中有一口临时停放的棺木 —— 那是一位客死他乡的妇人的灵柩,其家人尚未赶来接运。四位商人赶路心切,又实在无处可去,便应允暂住。他们将行囊放在墙角,围着炉火简单吃了些干粮,随后便在棺木旁的通铺上躺下休息,其中三人很快沉沉睡去,唯有一人因旅途劳顿却辗转难眠,睁着眼睛望着屋内跳动的烛火,以及烛火映照下棺木模糊的轮廓。
夜半时分,屋内的烛火忽然摇曳起来,光线忽明忽暗。未眠的商人隐约听到棺木发出 “咔嗒” 的轻响,他心中一紧,不敢出声,只悄悄眯起眼睛观察。只见棺盖缓缓向上抬起,一条缝隙逐渐扩大,紧接着,那妇人的尸体竟从棺中坐了起来。尸体身着素色寿衣,面色苍白如纸,双目紧闭,头发散乱地垂在肩头,周身透着一股冰冷的死气。它坐起身后,停顿片刻,随即缓缓转向通铺,一步步朝着熟睡的三位商人走去。
未眠的商人吓得浑身僵硬,大气不敢出,只能眼睁睁看着尸体走到第一位商人身旁,俯下身,将嘴唇贴在那商人的脸上。奇怪的是,那商人竟毫无反应,依旧保持着沉睡的姿态,只是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青紫,呼吸也渐渐微弱。随后,尸体又依次走向另外两位商人,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每靠近一人,那人体内的生气便仿佛被抽走一般,很快没了声息。
待三位商人都没了动静,尸体缓缓转过身,朝着未眠的商人走来。商人心中惊骇到了极点,他知道自己一旦被尸体触碰,必然性命难保。情急之下,他猛地从通铺上滚到地上,连滚带爬地冲向房门,拼尽全力拉开门闩,朝着夜色中狂奔而去。尸体见状,也迈开脚步追了出来,它的步伐僵硬却迅速,在身后紧紧跟着,冰冷的气息仿佛随时都会追上商人。
商人不敢回头,只拼命向前跑,他不知道自己跑了多久,只觉得双腿发软,肺腑如火烧一般。就在他即将体力不支时,远处忽然传来了晨鸡的啼鸣。那啼鸣声划破夜空,清晰地传到耳中,身后追逐的脚步声骤然停止。商人喘着粗气,颤抖着回头望去,只见那尸体僵立在不远处的路边,随着第二声鸡叫响起,尸体缓缓倒下,再也没有动静。
天光大亮后,附近的村民发现了倒在路边的尸体,也找到了惊魂未定的商人。众人随商人回到小店,只见屋内三位商人早已气绝身亡,面色青紫,与商人描述的情景一致。随后,官府派人前来查验,最终也未能查出尸体 “作祟” 的缘由,只能将三位商人的遗体收敛,通知其家人前来认领,而那妇人的尸体,也在其家人赶到后,被运往故乡安葬。这段诡异的 “尸变” 往事,便随着棺木的远去,渐渐流传在齐鲁大地的乡野之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时,仍会心生寒意的一段奇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