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7年冬天,青海西宁的街头刮着刺骨的风。
一个穿着旧棉袄的老母亲,蹲在路边,怀里抱着个破布包,里面是点干馍馍。
她看起来像是乞讨的,但偶尔抬头时,眼里透着股倔劲。
这事儿,当时没几个人知道。
但过了几年,随着一篇讲述老山轮战的文章流传开来,这位母亲的身份才被人提起——她,是一等功烈士马占福的母亲。
那时候很多人震惊了。
一等功啊,黄继光式战斗英雄。
他牺牲后,母亲竟然在街头要饭?
可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马占福,青海大通人,回族,1966年出生。1984年参军,1987年战死在云南麻栗坡老山前线,年仅21岁。
他的牺牲方式很特别。
在一次攻坚战中,为了掩护战友,他把爆破筒塞进敌人的暗堡射击孔,用身体死死压住。
一声巨响后,敌人的火力点被摧毁,而他,再也没回来。
事后,部队给他记了一等功,授予“黄继光式战斗英雄”称号。
可故事并不止于此。
马占福家里穷,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那种穷。
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之一,父亲腿脚不好,干不了重活。
那年代,大通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村子靠山,地少,吃粮靠救济。
母亲常年带着孩子们出去讨饭。
“去那边庄子要馍馍,每次都得过河。”他弟弟后来说,“每周就靠那一顿饱饭。”
马占福中学那会儿,鞋破了用铁丝捆上,下雨没雨伞就拿塑料布顶。
为了不添家里负担,放学后总是去地里捡大豆,换点零花钱。
可惜这样的孩子,走上战场,没能回来。
他牺牲后,部队很快把抚恤金和遗物送回老家。
还特招了他弟弟马占贵进部队,算是照顾烈属。
村里也给他们家盖了第一幢砖瓦房。
那会儿,其他人家还住土坯房呢。
民政局也表态了:“烈士父母要是想去云南扫墓,来回路费我们出。”可他们没去。
这就引起了误会。
很多人说,怎么烈士牺牲了,连扫墓的路费都不给?可实际上,路费不是问题。
问题是身体。
马占福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母亲和最小的妹妹还要常年吃药。
那会儿医疗条件差,穷人看病就是个无底洞。
马家人想了想,还是婉拒了政府的安排。
“我们身体不好,去了也是拖累。”这话,是马占贵后来告诉记者的。
说实话,这种沉默,有时候比哭闹更难让人看见。
媒体后来找到当年村支书马生良。
他说得很直:“马家那时候是真穷。
公粮交完了,就没啥口粮。
他妈带着孩子出去要饭,不丢人,那是活命。”
马占福牺牲的时候,大通县还没脱贫。
一直到2019年,全县才摘帽。
换句话说,他牺牲后整整32年,家乡才能真正吃饱饭。
不过话说回来,马家人也不是一直没去过云南。
2011年,在当地民政局和战友们的帮助下,马占贵第一次去了麻栗坡,给哥哥扫墓。
之后几次也去了。
马占贵的妻子马洪芳说:“那年之后,生活慢慢好起来了。”
他们开过压面坊,种过蘑菇,做了点小生意,日子算是过得去。
“我们很知足。”她说,“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就像在天堂。”
马占贵也说,每次去云南都有人帮忙,感觉哥哥一直没被忘记。
只是有些传言,听了让人难受。
“我们不是没人管。
是自己身体不好,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背后藏着一代人的倔强和自尊。
马占福的父亲曾经说,他每天都看军事节目,看着看着就哭。
他说,儿子不在了,看电视就当是和他待一块。
那台老电视,后来坏了。
马占贵修了好几次,还是换了新的。
可老人一直说:“不是一个味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那个要饭的烈士母亲”。
参考资料:
马英,《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马占福,我从新疆到了你的家》,《解放军报》专题,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烈士褒扬条例》实施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
青海省大通县志编纂委员会,《大通县志(1950-2000)》,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老山战役全记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