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是一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及家长,系统阐述“创造力可教、可练、必练”的通俗教育读物。
全书以“万众创新”时代亟需大批原创人才为背景,用华为研发、日本诺奖井喷等案例佐证“创造力=国家核心竞争力”;随后依次拆解大自然、兴趣、阅读、信息素养、宽容与闲暇等九大“创造力能源”,示范如何把课堂变成研究场、把作业变成微课题;继而给出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一整套“科研方法工具箱”,并推介创客教育、翻转课堂、小微学校等全球最新教学形态,呼应乔布斯之问——“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为何独独对学校教育影响甚微?”。
在【重新认识“教育”“学习”】这一章节中,作者梳理了当下中式课堂“标准答案—高密度训练—唯分数评价”的流水线逻辑,指出其本质是一台高效“复印机”:学生越努力复印,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被抹杀得越彻底;借此呼吁把“学习”重新定义为“研究”,把“考生”还原成“探究者”,真正实现从“复印时代”到“创想时代”的范式跃迁。
作者是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刘伟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睿。
![]()
《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第二篇
第一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日本科学家为什么获得了那么多诺贝尔奖?
2016 年 10 月 3 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日本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快速增加。21 世纪以来获奖人数包括物理学奖 8 位、化学奖 6 位、生理学或医学奖 3 位,共计 17 位,差不多每年一位。从 1949 年汤川秀树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共有 25 位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包括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2001 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日本要在 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按目前的趋势看,这项计划很可能提前实现。
日本为什么有这么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有原创性的科研能力?
许多中国学者研究了其中原因,发现除了日本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他们大多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大隅良典从小体弱多病,但他非常热爱大自然,采集昆虫是他的一大爱好。他回忆说:“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捉萤火虫,手持网兜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摘紫筑、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当时都没有想过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在大隅良典看来,让小孩子从小融入大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力的起点。
197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指出:“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20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童年时光。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什么走上科研之路时说道:“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科学家们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日本的学校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
我国明代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药用动植物。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了大自然中的药物 1892 种,附方 11096 则,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十多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化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写作《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不辞辛劳,深入考察大自然,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收集标本与药材。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为了证实前人所说 “穿山甲诱蚁而食”,他便亲自动手解剖穿山甲,发现穿山甲 “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须不可离的生态系统,也是启发人类创造力的源头。人类受山林湖泊的启发,发明了园林;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受飞鸟的启发,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受萤火虫的启发,发明了电灯;人类受鱼类的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受了大自然的启发,只要善于观察和体验,就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许多创造的灵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自然就是人类创造力的源头,因此,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善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是培育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