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钟一江
刷手机时,偶然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位年迈的核弹专家,晚年带着两个精神残疾的儿女生活。出于好奇,我关注了这个叫“青岛艾莲”的微信视频号。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内容更新,我也渐渐养成了每天追更的习惯,不知不觉沉浸进这个特殊家庭的日常里。
视频里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但我每看一次,心里就被触动一次。魏老的淡定、耐心,以及那份深沉的父爱,一次次打动我。生活不只有苦难,还有周围人的善意,有无奈里开出的小小欢乐。慢慢地,我的感受也变了——不再只是同情,更多是敬佩。
他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乐观慈祥的父亲。
他叫魏世杰。前半生,他在荒漠与深山中隐姓埋名,为国家的核弹事业奉献青春;后半生,他回到故乡,照顾年过半百、有智力缺陷的儿子和患强迫症的女儿。二十八年青春献给国防科研,多项成果获国防科委奖励。到了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他却依然要打起精神,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甚至提醒他们吃药。视频里的他总是那么平和、耐心,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历经千帆却依然幽默乐观的强者,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这种人格魅力和顽强意志,实在让人敬佩。
他还是一位作家。中学时代他就热爱文学,大学时本想毕业后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写作。然而阴差阳错,毕业后他服从组织分配,文学梦只能暂时搁置。特殊的环境、工作性质,让他把爱好深深埋藏,全心投入科研。直到改革开放后,单位创办科普杂志,他才重新拿起笔。晚年的他笔耕不辍,写了不少科普作品,还有一部自传体小说《禁地青春》,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收藏。
出于好奇,我找来《禁地青春》阅读。没想到,一翻开就放不下,一次次心潮起伏,一次次热泪盈眶。
这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揭开了那个神秘禁地的面纱,打开了那一代人被岁月封存的青春记忆。作者从大学毕业奔赴大西北写起,记录下在特殊岗位上的点点滴滴,一直到他的晚年生活。
书中人物有血有肉,故事感人至深。它既是一幅核基地的组画,也是一代科研人的群像。我们能看到化名“王京”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读到于敏、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带领团队艰苦攻关的细节。但书中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科研人员的身影:美丽坚韧的初恋林、患癌仍坚守岗位的老何、服刑期间仍坚持攻关的老友江……他们带着时代的印记走来,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核弹事业付出了青春、家庭、健康甚至生命。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印记,那就是:使命。
《禁地青春》不止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对我而言它更是一本启发人心的生活之书:教会我无论日子好坏,都要认真地过;要保持乐观,不抱怨不放弃,学会与苦难和解。书中那句朴实而有力的话,已经深深印在我心里:“既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致敬魏老!致敬那群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和理想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