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
□本报记者 高莉 通讯员 红伟
牌符在蒙元时期是一种特殊的信物,渗透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用于传达皇帝的旨意政令、标识身份。由于牌符是行使特殊职权时的信物,所以它的形制、质地及文字内容会根据行使职权的不同而变化。管理牌符的机构为中书省、典瑞院。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博物馆便珍藏着一件这样的牌符——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走进科右中旗博物馆,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2只通高2.75米的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正反面雕塑,这件珍贵文物的“真身”在二楼展厅。
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陈列组的红伟介绍:“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又称六体文夜巡牌,是国家一级文物。2015年之前,它被称为‘五体文夜巡牌’,因为人们一直认为牌符上面有汉文、乌金体藏文、回鹘体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5种文字。直到2015年,布达拉宫专家释读牌符上的藏文时,发现牌符顶部楼阁纹样内嵌着梵文‘嗡’字,于是,该牌符便被称为‘六体文夜巡牌’。目前,全世界共发现17块元代牌符,但刻有6种文字的只有我们馆的这块六体文夜巡牌。”
六体文夜巡牌发现于1985年。那年4月的一个下午,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乌兰化嘎查村民色吉拉胡在村子东边的一处土丘中发现了这块铜牌,后被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收藏,2009年转藏科右中旗博物馆。
六体文夜巡牌重见天日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1994年,著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八思巴文研究专家照那斯图撰写了《内蒙古科右中旗元代夜巡牌考释——兼论扬州等处发现的夜巡牌》,其后,蔡美彪等史学专家和学者也纷纷著文,对该铜牌进行考释解读。经过史学家们的论证,六体文夜巡牌上的回鹘体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均译为“夜巡牌”,与牌面的汉字“天字拾二号夜巡牌”对应。
红伟说:“六体文夜巡牌上铸造的6种字体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元朝的统一为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环境。当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大量涌入中原和江南、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迁入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共生缩小了民族差异,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趋向,呈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宵禁是当时维持公共秩序的重要措施。宵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元代的城池也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元史》记载:“诸夜禁,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意思是一更时鸣钟,当第三次鸣钟声音停止,街上禁止百姓走动。五更第三次钟鸣后,人们才可以外出。普通百姓夜间不得随意出行,违者轻则笞责,重则面临法律制裁。六体文夜巡牌上铸的6种文字,从侧面印证当时卫戍部队保卫的地方聚集着大量汉族、蒙古族、藏族,以及从波斯等地而来的上层人士和各级官吏,这些人看到夜巡牌,便知道这是卫戍部队在执行任务。
随着考古界和史学界专家、学者对六体文夜巡牌的深入考释研究,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了这块铜牌的魅力。铜牌上的6种文字不仅展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采纳。通过这块铜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元代的统治体系,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多元文化融合的温度。
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发现于科右中旗杜尔基苏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