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车上货物堆成“小山”,甚至比车身体积还大许多,后视镜都被挡得严严实实,这就是山姆会员商店配送员的日常。
事情起源于一组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照片。
照片显示,山姆会员商店的配送员骑着电动自行车,车上挂满了大件商品,货物堆叠之高、之满,几乎遮挡了整个车辆轮廓,有的甚至完全挡住了后视镜。
这些图片迅速引发公众质疑:以“量大实惠”为卖点的山姆,为何配套如此危险的配送方式?
由于山姆主打量大囤货的商品定位,用户下单货物通常较多,这种电动车超载配送几乎成为常态。网友们晒出的类似照片比比皆是,画面惊险得让人“又傻眼又担忧”。
面对舆论发酵,山姆会员商店客服于10月13日作出回应,称配送问题需咨询“与山姆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平台”。随后,物流平台客服的回应则将责任推得更远,表示“骑手配送使用的交通工具多为自备,平台一般不提供”,仅承诺会将问题进行登记反馈,未来在配送工具规范和商品限重方面优化改进。
这种“踢皮球”式的回应,瞬间点燃了公众怒火。
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将项目发包给其他单位的,需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并定期检查。
山姆线上订单占比超过55%,“一小时极速达”更是其电商服务的重要卖点,这些配送员车上有山姆的标识、送着山姆的商品,企业怎能以“归第三方管”为由当甩手掌柜?
![]()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不仅围绕配送安全本身,更延伸至对山姆品牌文化和消费阶层的讨论。
一方观点认为,山姆配送员收益可观,风险是权衡后的结果。
有自称做过山姆兼职的网友爆料称:“别看着车上箱子多,其实没几单,一个订单就有几百块,配送费也不低,和普通外卖员比起来已经非常划算了。”
在他们看来,配送费根据距离计算,4公里以内约5.5元,超过部分每公里多加0.6元,对于大额订单而言,配送员收入确实高于普通外卖小哥。
部分声音因此认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行为。
然而,更多网友则犀利地指向了“山姆优越感”这一文化现象。 山姆通过会员制筛选用户群体,营造了某种“中产生活”的象征。
一些人批评道:“现在只要提到山姆超市,很多人就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这种优越感与配送员用生命安全为代价送货的场面形成了尖锐讽刺。
一边是消费者享受着“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和会员身份带来的认同感,另一边却是支撑这种便利的配送环节充满了风险与无奈。
正如评论所言,山姆赚着高额的会员费,享受着线上业务的增长红利,却把最基础的安全责任推给第三方、压给一线的骑手。
![]()
与注重员工关怀和规范配送的企业相比,山姆的选择显得格外“精明”。
报道指出,山姆拒绝使用载重能力更强的三轮车,表面理由是“时效管理”和“品牌形象”。
相比之下,京东物流会为骑手配备定制化载具。
山姆的做法实质上是将经营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了末端的劳动者。平台的算法系统追求“多拉快跑”,将配送效率量化为冰冷的数据指标,却忽视了骑手实际面临的路况和安全挑战。
对于“为何不用更大配送车”的疑问,现实层面存在压力,但绝非无解。
山姆的商品以大包装、体积大为特点,传统的电动车确实难以胜任。有业内人士分析,为维持低价策略,山姆可能倾向于压缩各环节成本,定制专用的配送工具或升级物流体系意味着巨大的投入,这或许是山姆犹豫的原因。
但解决方案并非没有。
例如,与电动车厂商合作定制能适配大件商品的车型,并建立根据商品体积、重量动态调整的附加补贴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算法逻辑,将安全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而不是将效率和成本凌驾于生命之上。
企业可以外包服务,但绝不能外包安全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