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商务部公告2025第61号 公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
此举引发主要贸易伙伴高度关注,我们的邻居韩国最担忧,其相关部门表示,正紧急分析措施具体内容,并将评估对韩国企业的潜在影响。
据悉,本次管制首次明确规定,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在出口前需向中国商务部申请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这标志着中国稀土出口管控实现重大升级。
韩国去年7月已专门成立“韩中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应对此类挑战。
截至目前,双方已举行三次会议,韩方持续呼吁中方为韩企顺利进口稀土提供便利。韩国产业部人士透露,目前对韩出口许可尚未出现问题,但将继续与中方沟通,期望着维护韩企利益。
有其他分析指出,在中美元首会晤临近的敏感时刻,中国此次强化稀土管控,既是对美技术打压的反制,也为即将到来的经贸谈判增加了重要筹码。
这一举措预计将对全球稀土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1. 极具前瞻的升维打击
回想去年,我国对镓、锗、石墨的管制,目标还清晰地锁定在特定的原材料上。而今天,我们管制的范围已呈指数级扩张——它不再仅仅是稀土本身,更包括了提取稀土的核心技术、专用设备,以及那个蕴含巨大能量的“中国成分”条款。
这种转变,意味着管制体系从“产品”层面,一举跃升至“技术生态系统”的层面。
什么是“技术生态系统”的管制?在行业上,稀土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真正的稀缺性并非在于地壳中的蕴藏量。事实是,全球许多国家都拥有稀土矿藏,而真正的瓶颈,则在于将那堆混合在一起、成分复杂的矿石,分离提纯成单一、高纯、可供高端制造业使用的金属材料。
这个过程,堪称化学工程上的奇迹,它涉及一系列极其复杂、昂贵且对环境挑战巨大的工艺。
经过数十年不计代价的投入和技术迭代,中国几乎独占了全球最先进、最成熟、成本最低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
这就导致了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你在澳大利亚、美国还是缅甸开采出的稀土原矿,这些黑色的泥土很大概率都要漂洋过海,运到中国进行加工,才能变成“有用”的材料。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这一条款,显露出了它的战略锋芒。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举个例子,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澳大利亚的矿场上,用着当地的工人,开采出了稀土矿石,只要其在后续的分离、加工、提炼环节中,使用了源自中国的技术、设备或核心试剂,那么其最终产品在出口时,就可能需要向中国申请许可。
其实这是相对巧妙的实现了从“资源控制”到“技术足迹控制”的跨越,相当于在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经络”上,精准地定位了若干个关键穴位,只要这些穴位受控,无论肌肉(矿山)生长在何处,其活力(产品流向)依然能被有效影响。
这才是本次措施的关键。
中国正在从一个可靠的“供应商”,悄无声息地转型为不可或缺的“技术锁持有者”和全球供应链的“规则制定者”。
过去,它提供水源;现在,它掌控着全球唯一的净水系统与输水管网的设计图和核心阀门。
此举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不仅要确保在原材料供应端的优势,更要锁定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后端技术最密集、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的长期且无可争议的主导权。
你想另起炉灶?对不起,这不仅仅是开矿那么简单,你需要重建一整套历经数十年试错才成熟起来的复杂工业体系,这需要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是天文数字。
而将如此重要的战略举措,选择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夕密集发布,其时机本身就传递出重量级的信息。
不管如何掰扯到商业或贸易上去,也无法改变稀土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已彻底武器化的现实,而且还成为中国在全球经贸和科技大博弈中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之一。
当西方致力于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未来赛道上对中国进行“去风险化”和围堵时,请不要忘记,所有这些宏大战略所依赖的、从电动汽车、精密导弹到风力发电机都不可或缺的“工业血液”,其最核心的循环系统,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你们想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下一代军工领域保持领先?那么,你们就绕不开由我所主导和定义的这套稀土供应链体系。
2. 韩国焦虑了
在这样的现实和环境下,韩国的处境无疑是最能凸显当前供应链困局的实例了。
一个高度依赖外贸与科技制造业的国家所面临的那种深刻而无处不在的焦虑,却又并非源于眼前的断供,而是源于一种对未来确定性的丧失,是一种在两大巨人之间“走钢丝”的无奈。
韩国相关部门一句看似乐观的声明,恰恰揭示了他们处于当前稳定状态的脆弱本质。
这种稳定,并非建立在自由市场的铁律或多元供应商的坚固基石之上,而是维系于外交对话的弦上,依赖于行政许可的笔下。
我将其称为“网开一面”式的稳定,其延续与否、范围多大,主动权完全不在韩国手中,而是掌握在政策的制定者一方。
韩国的困境是结构性的,是一种典型的“两难”处境,在短期内,韩国的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电动汽车、半导体和显示面板产业——对中国中重稀土的依赖是深入骨髓的。这不是一个“喜欢从谁那里买”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从谁那里买得到”的问题。
中国在全球中重稀土分离提纯领域建立的,是近乎垄断性的产能优势和质量标准,是规模、纯度、稳定性和产业链配套的综合体现。韩国企业试图绕过中国,去其他地方寻找替代来源,面临的将不仅是成本百分之几十的上涨,更是产能的严重不足和品质的剧烈波动,这将直接摧毁其终端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是小数点后的竞争,是供应链毫秒级的响应,任何关键原材料的“不确定性”都足以让一座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工厂陷入停顿。
从长期战略来看,韩国又深深嵌入在美国主导的盟友体系之中。“友岸外包”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供应链从地缘政治竞争对手身边转移,构建一个基于政治信任的、安全的产业链朋友圈。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关键盟友,韩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选边站队的压力。
美国推动的稀土自主供应链计划,无论是重启本土矿山还是支持澳大利亚等盟友的产能,韩国从政治逻辑上都被期望参与和支持。
这就将韩国置于一个痛苦的战略选择境地:是顺从长期的战略盟友,去拥抱一个成本高昂、技术尚不成熟、远水难解近渴的替代供应链?还是基于冷酷的经济现实,继续维系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之间这种高风险的关键依赖?
根本没得选。
正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压力下,韩国去年七月成立的“韩中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其意义远超一个普通的技术沟通平台。它是韩国在国家战略层面试图表演的一场高难度“走钢丝”——经济上,它必须依赖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核心;安全上,它又必须依靠美国提供的保护伞。
这个对话机制,就是那根用来保持平衡的长杆,韩国希望通过专业、持续的外交沟通,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两大关系的微妙平衡。
从这方面而言,这个机制的成功与否,是超越了韩中双边关系范畴的,是一个极具指标意义的风向标。
实际上,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将如何对待像韩国这样并非其战略博弈直接对手,但又身处对方阵营的盟友国家。中国是会出于分化对手、维持经贸关系的考虑,对韩国展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与差异化策略,通过相对顺畅的许可发放来维系这条供应链的“表面稳定”?还是会为了最大化战略威慑效果,一视同仁地收紧管制,让韩国彻底感受供应链断裂的刺骨寒意?
韩国的焦虑,它的挣扎与努力,以及它最终获得的待遇,将为世界上许多面临类似“选边站”困境的中小经济体,提供一个关于未来世界运行规则的残酷答案。对韩国而言,不仅仅关乎几个工厂的订单,更多还是一次考验——关于国家经济命脉在大国夹缝中能否自主呼吸的严峻考验。
3. 最后的看法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便是美西方近年来推动的稀土供应链重建计划(如重启美国芒廷帕斯矿、支持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等)将因本次技术管制而面临更大挑战。它们可能解决“矿石”来源,但很难在短期内复制中国成熟、低成本的技术和设备体系。
这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引爆全球在两大关键领域的创新与投资狂潮。
第一个焦点是循环经济,特别是从废弃的电子产品、退役的永磁电机和工业废料中回收稀土。过去,稀土回收更多是一个带有公益色彩的环保议题,企业投入的驱动力有限。但现在,它一夜之间被提升到了“城市矿山”开采的战略高度,成为一个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紧迫课题。从废旧手机和硬盘中“淘金”,不再只是精明的生意,更是一种战略必需。
第二个,也是更具颠覆性的焦点,是替代材料的研发。各国和顶尖实验室将不惜重金,投入一场寻找“无稀土”或“低稀土”解决方案的科技竞赛。
目标则直指那些目前严重依赖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的关键领域,例如研发新型的永磁材料,力图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大幅减少甚至完全摆脱对钕、镝、铽等元素的依赖。
竞赛的胜出者,将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
未来的稀土博弈,将不再是简单的“谁有矿”的问题,而是 “谁掌握从矿到高纯度材料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装备和标准” 的竞争。
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将自己在此领域的领先优势,固化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如何智慧地运用这份“稀土权力”,在反制、谈判与维持全球产业链基本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接下来的关键考验。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