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的一天,江苏徐州贾汪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姓张和姓李的两个年轻人,在村头那个臭气熏天的废弃鱼塘边挥着铁锹。
这鱼塘早就荒废多年,淤泥堆积,杂草长得比人还高。俩人一合计,决定把塘子清理干净改种些作物,也算给村里办点实事。
![]()
网络配图
挖着挖着,李青年的铁锹“哐当”一声撞上个硬家伙。俩人蹲下身,用手扒开泥巴,发现是块青石板。
掀开石板,底下竟藏着个土坑。借着阳光往里瞧,隐约看见两个裹满泥巴的物件。他们小心翼翼地把东西掏出来,在清水里冲洗干净:竟是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
可真是精致,大的那尊,佛菩萨们端庄地立在莲花座上,背后的火焰纹饰精美非凡。小些的那尊立佛衣袂飘飘,手势庄严,连脚趾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
老照片
俩人从没见过这般精美的物件,恭恭敬敬地把佛像请回家中,摆在堂屋正中央,每天早晚都要上炷香。
转眼过了一年多。这天村里来了个收废品的小贩,一眼就相中了李家那尊佛像。
“一百块一件!”小贩伸出个指头。这可把俩青年惊着了,那时候工人一个月才挣二三十块钱。
张某心动不已,拉着李某商量要把两尊都卖了,正好一人分一百块。
![]()
北齐天宝鎏金铜佛像
就在他们要成交的当口,张某的媳妇从外边回来了。这媳妇是个明白人,一听这事就觉着不对劲。
她直言道:“人家收废品的都肯出这大价钱,说明咱这佛像肯定不是普通物件。要不咱找懂行的给瞧瞧?”
这话点醒了两人。他们打听到徐州博物馆有位王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用旧报纸把佛像裹了又裹,揣在怀里就进城去了。
博物馆里,王教授刚整理完考古笔记,就被工作人员喊住了。见到两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小心翼翼展开报纸,露出那两尊佛像时,老教授的眼睛顿时亮了。
![]()
另一尊隋代鎏金铜佛像
他拿着放大镜反复端详,手指轻轻拂过佛像的纹路,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这可是难得的宝贝啊!”
经过仔细鉴定,王教授确认大些的佛像造于北齐天保三年,背面刻着“盖家破上愿家口聚集,造像一躯”的字样。
小些的出自隋朝开皇十八年,刻着“佛弟子为佛婢,为父母造像一躯”。这两尊佛像都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随后王教授希望他们能主动上交,小李当即拍胸脯:“交给国家,应该的!”可旁边的小张却皱起了眉头。
这也难怪,毕竟是他们一铲铲从泥塘里挖出来的宝贝,要说一点都不留恋,那是假话。见两人拿不定主意,王教授也没强求,目送他们抱着佛像回了村。
![]()
早年的采访截图
谁曾想,第二天一大早,王教授就带着考古队出现在了村口。他们在发现佛像的鱼塘边忙活了整整一天,可惜除了几片碎瓦,再没找到其他物件。看来这两尊佛像的身世,注定要成个谜了。
接下来的3个月里,王教授成了村里的常客。每次来都不空手,不是带着图册就是拿着资料,坐在张家院坝里边喝茶边唠嗑。
最热闹的是那次全村讲座,王教授把佛像照片往墙上一贴,从衣纹讲到莲座,从北齐说到隋朝,村民们听得眼睛发亮,这才知道自家村里挖出来的竟是这样的宝贝。
小张这三个月可没睡过几个安稳觉。每晚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这可是咱亲手挖的”,另一个说“放在家里磕了碰了咋办”。
![]()
徐州博物院官方图片
最后这事办得非常圆满,博物馆和当地政府凑了3000块钱作为补偿,两人平分,还给村里装了个变压器。
通电那天,全村欢腾,小张小李相视而笑,这可比当初那个收破烂的出价强多了!这笔钱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巨款了。
如今这两尊佛像在徐州博物馆里安了家,皆大欢喜,这样的结局其实是最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