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弹幕科普计划”栏目将以一个有点基础的爱好者身份,带你利用专业工具,鉴定网络博主视频中的物种,从入门到精通,一步步成为物种鉴定大拿。你的弹幕,从此,由科学接管!
声明:大部分物种我们会请专家作二次鉴定,但由于隔着视频,很多细节观测不到,难免会有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如有异议欢迎评论区友好交流。
本期物种视频来源:@赵朔西行漫记 2025年9月29日 “柏树山下集”篇
![]()
2'03"
几只土拨鼠
出现几只土拨鼠。
![]()
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
别名哈拉、雪猪。
啮齿目RODENTIA 松鼠科SCIURIDAE 旱獭属 Marmota 动物。
鉴定过程
师傅提了一嘴说“土拨鼠实际就是旱獭”,于是在专业数据库中检索关键字“旱獭”,并框定分布地“青海”,就能大致找到是哪种旱獭啦。
![]()
![]()
图源:中国生物志库
加上“常见”这一特性,可以很快锁定,视频中出现的土拨鼠就是喜马拉雅旱獭。
特征
喜马拉雅旱獭体形粗壮,高半米左右,成年个体头顶部具有显著的黑斑,耳壳短小。
最有名的是那个尖叫土拨鼠表情包:

但实际上它们的叫声是这样的:
视频源:见水印
分布广
喜马拉雅旱獭在我国主要栖息于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及内蒙古的高海拔草甸区。
若你计划走青甘大环线、探秘藏地秘境,或是开启川西自驾,大概率会与这些“草甸憨憨”不期而遇。
在高原生态链中,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庞大、繁殖力强,是实打实的“优势物种”,生态位较低,长期处于“被捕食链”顶端:藏狐、雪豹、金雕、棕熊,甚至流浪野狗都是它们的天敌。
生活在树木稀少的高原草甸,毫无遮挡的环境让它们暴露风险直线飙升,但是旱獭有自己的保命技能。
保命技
NO.1 “地道战”
自带“打洞”BUFF,一个洞八个口(八是个虚数,大约3~5个,甚至20多个),洞内更是分区明确:软草铺就的“卧室”、囤满食物的“粮仓”、甚至还有独立“卫生间”!在寸草难生的高原,这是让许多动物羡慕不已的“五星级住所”。遇到天敌追击?钻进迷宫般的地道,分分钟让对手晕头转向。
![]()
图源:小红书@嘟嘟主题科普
NO.2 “隐身衣”
旱獭的毛色是进化给的“外挂”,棕黄底色间杂细密纹理,只要它不动,就连经验丰富的观兽人都要眯眼细找,在天敌视线中更加完美隐身。
![]()

图源:bilibili@赵朔西行漫记
NO.3 冬眠
每年9月底至10月初,随着气温骤降,旱獭们便集体“退隐”:用砂石、土块和粪便堵住洞口(最长达4米!),在温暖的地下进入长达6个月的冬眠。
这一招真是既御寒又防敌。
但是!
旱獭也是鼠,传播鼠疫需警惕!
喜马拉雅旱獭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近距离接触(哪怕只是摸一下、投喂食物)都有感染风险。
而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
![]()
图源:腾讯@央视新闻
所以,野外遇到它们,欣赏就好,切勿靠近。保持安全距离,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5'14"
漫山小花
山坡上出现了漫山遍野的淡紫色小花,一丛丛一簇簇。
![]()
![]()
![]()
甘肃马先蒿
Pedicularis kansuensis
真是甘肃马先蒿,是列当科Orobanchaceae马先蒿属Pedicularis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和新疆,是中国特有种,也是一种寄生植物,可寄生于多种草本植物根部,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较优寄主。虽然很好看,但在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大面积的蔓延,会严重降低禾本科牧草的生产力和牧场质量。
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有时白色;花期6~8 月;果期7~9 月。生于海拔1800~4600 m 的草坡和有石砾处,田埂旁尤多。
![]()
图源:中国生物志库
延伸知识
马先蒿是一类很有意思的植物,物种量很大,在中国植物区系中是仅次于杜鹃属Rhododendron、薹草属Carex、黄芪属Astragalus的第四大属。
马先蒿属花部形态多样性在整个被子植物中是较为罕见的。
其花冠合生,呈管状,在管的上部分化成上唇和下唇,上唇结合成盔。
花冠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盔的形态变化上,有没有齿,有没有喙(喙由伸长的盔端狭缩而成),管长管短,排列组合成了四种类型。
![]()
图源:中国马先蒿属植物图鉴,王红,2024
甘肃马先蒿就属于A型。
而不同的马先蒿还有:
![]()
巴塘马先蒿 Pedicularis batangensis
![]()
![]()
左:环喙马先蒿 Pedicularis cyclorhyncha
右:皮氏马先蒿 Pedicularis bietii
马先蒿真的非常常见且美丽,尤其是长喙类型
7'08"
一种浅蓝小花
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淡蓝色小花。
![]()
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
喉毛花
Comastoma pulmonarium
这是龙胆科Gentianaceae喉花草属
Comastoma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30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和河滩上,产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山西。花果期7~11月。
![]()
其花冠淡蓝色,具深蓝色纵脉纹,因在花冠裂片的基部(喉部)有白色流苏状副花冠而得名。
这圈白色副冠共5束,上部流苏状条裂,开花时,全部向心弯曲,封盖住花冠筒口部,是长期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进化产物。
![]()
图源:中国生物志库
1
保护花粉活力
高原环境的核心挑战是强风、暴雨、烈日暴晒及昼夜温差大,这些因素会直接破坏花粉结构,降低其萌发率。喉毛花的副花冠通过物理遮挡与隔离,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2
辅助繁殖策略
喉毛花的繁殖策略是兼性自交,即以自交为主,异交为辅。
副花冠封盖了冠筒口,使冠筒内的雄蕊与雌蕊“安心”自交,花粉直接落在柱头上,无需依赖传粉者传粉。这种“自交备份”策略能有效应对高原传粉者数量少、活动不稳定的问题,确保繁殖成功。
同时,副花冠的白色流苏状结构具有较强的视觉辨识度,在高原绿色背景下格外醒目,能吸引熊蜂、蜜蜂等传粉昆虫前来觅食,辅助自交。
这种形态与功能的协同进化,使喉毛花能在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中得以广泛分布并保持种群稳定。
以上就是本期“弹幕科普计划”的全部内容。
更多网络博主视频种物种的鉴定及讨论,
欢迎持续关注本栏目。
让知识更有温度,让科普触手可及。
愿中国生物志库可以成为你博物之路上的得力助手,伴你一路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