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是凝聚多方合力、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2022年,《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相继出台,为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提供了中央政策指引。在此背景下,上海市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其优势以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路径。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市参与对口帮扶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已超1.7万家,获得专项资金资助的公益帮扶项目近500个,资助资金达7600多万元,撬动社会投入资金近3亿元。
这些力量聚焦对口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群体的“急难愁”需求,以精准化项目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凭借针对性与专业化优势,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优势互补,凝聚多元主体能量。例如,沪滇两省探索形成“援滇干部反馈需求+政府搭桥引路+社会组织认领帮扶项目”模式,使社会力量在民生保障中发挥“补充”作用、在社会协同中承担“纽带”角色、在帮扶创新中成为“引擎”,为全国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上海样本”。
一、现存问题与挑战
尽管上海社会力量对口帮扶成效显著,但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发现,在政策引导、项目实施、供需对接、监管效能及宣传推广等维度仍存在不足,制约了社会力量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政策引领与激励效能不足
虽有《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等专项政策,但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指导性仍待提升。一方面,整体性政策中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与方案,部分条例需进一步修订细化,导致社会力量难以获得明确指引与保障;另一方面,政策宣传与公开力度不足,社会力量无法及时掌握支持信息,影响参与积极性。资金层面,政府对单个项目的资助上限为50万元且占比不超过30%,社会组织需自行募集70%以上资金,中小机构普遍面临“筹资难”困境,资金可持续性压力突出。
(二)项目实施周期偏差与可持续性弱
公益帮扶项目的监督管理仍显薄弱,导致部分项目落地受阻、长效性受损。问卷数据显示,约37%的社会力量单位认为项目实施周期与原定计划偏差较大;23%的单位反映,因缺乏长效机制,受援地配合度低,且干部换届、调任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项目可持续性。深层原因在于,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存在政令传导时差与理解偏差,“管”“办”主体因现实环境差异对监管尺度把握不一,且援外干部流转导致前后任对项目的认知与态度不一致,影响项目连贯性。
(三)供需精准适配存在差距
尽管已建立需求征集机制,但部分项目仍存在“上海视角”与“当地实际”的错位:教育帮扶侧重城市研学,却忽视偏远地区师资培训;产业项目未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此外,“浦益荟”等前后方对接平台虽已搭建,但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存在壁垒,统筹协调不足。50%的社会力量单位反映“获取前方需求资料难”,20%的单位提及与前方政府对接存在阻碍,既削弱了社会力量参与主动性,也降低了项目执行效率。
(四)监管与数字化效能滞后
项目覆盖16个对口地区,点多面广导致监管成本高,现有第三方审计多集中于事后资金核查,对实施过程中的服务质量评估缺失。数字公益建设同样滞后,“浦益荟”平台的资源匹配算法需优化,“山海情深号”等载体的线上转化效率未达预期,难以满足精准监管与高效对接需求。
(五)宣传推广与品牌塑造不足
当前宣传未充分整合新媒体与传统渠道优势,社会各界对公益项目的认知度较低。宣传渠道单一、方式固化,重点项目与优秀案例的品牌示范效应薄弱,缺乏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难以形成“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无法有效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
二、核心经验总结
上海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机制化、平台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双引擎”机制筑牢制度根基
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发力,构建“规划引导+精准落地”的双驱动模式。市级层面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将社会帮扶纳入乡村振兴全局,通过《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建立“真实性初审、合规性复审、可行性评审”三级审核机制,确保资金效用最大化;区级层面搭建“民政局—合作交流办—前方机构”联动平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二)“平台化运作”提升对接效能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对接网络:线上依托“浦益荟”平台发布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线下通过“公益之春”“慈善周”等活动促成项目签约,创新推出“山海情深号”地铁流动募捐平台定向募集资源。该模式已推动113个对口地区“急难愁”需求被及时认领,项目投入超2700万元,催生了一批“小而美”的精准帮扶项目,供需对接成功率显著提升。
(三)“多元化参与”凝聚主体合力
注重引导不同类型主体参与:动员100家市属国企开展“双一百”村企结对,覆盖重点帮扶县与挂牌督战村;响应“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2000余家沪滇企业结对;鼓励“两新”组织、在沪外企以多种形式参与。此外,16家基金会通过“163百万公益行动”实现云南27个重点帮扶县全覆盖,国企与148个县乡村形成结对关系,社会组织通过“牵手计划”输送专业技术,形成“后方资源—前方需求”的高效流转机制。
(四)“品牌化培育”强化示范效应
通过线上线下优秀案例展示会、出版《上海社会力量在行动》、实施“163百万公益专项行动”等举措,打造特色帮扶品牌。例如,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带动云南、贵州绣娘创业就业;上海慈善基金会“慈善光明行”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救治;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教室”“去远方”项目助力山区师生开拓视野;社会组织还参与《极限挑战宝藏行》等综艺录制,以“综艺+扶贫”模式推广对口地区文旅资源,强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三、优化路径与建议
为进一步释放社会力量潜力,建议上海从政策、规划、机制、品牌四方面发力,构建更高效的对口帮扶体系。
(一)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修订完善《上海市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细则》,强化“分层分类引导、管理服务并重、真实性合规性可行性把关”,明确“政策—资助—平台—成效”的闭环保障,为社会力量提供务实指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政府官网、行业协会等渠道扩大知晓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制定科学项目规划
加快出台贯穿“十四五”的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三年行动计划”,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求,构建“宏观导向+微观实施”的系统方案;针对干部轮换问题,在项目年审基础上增设中长期趋势评估,兼顾“短频快”“小而美”项目与长周期跨年项目,保障项目持续落地见效。
(三)构建数字平台机制
依托“一网通办”整合多部门资源,破除主体割裂与传导断层;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工具”,提升前后方对接时效性、匹配精准度与管理可视化水平;加强对前后方干部的双向赋能,优化信息传递效率,解决需求获取难、对接阻碍多等问题。
(四) 强化品牌塑造与宣传
拓展纪录片、案例报道、广播访谈、新媒体等宣传渠道,扩大项目影响力;将“公益之春”“公益半月谈”“163百万公益行动”“山海情深号”等品牌固化深化,通过“亮点案例”宣传带动社会参与,形成“品牌吸引资源、资源反哺品牌”的良性循环。
综上,上海需以问题为导向、以经验为支撑,进一步优化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对口帮扶从“有效覆盖”向“精准高效”升级,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坚实的“上海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