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长河问道

0
分享至

河南日报记者 师喆 梁莹莹

人物名片 张金良

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专家、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河实验室(河南)总工程师。

坚守黄河保护治理一线40年,多沙河流水利工程设计与调控领域学术带头人,担任黄河古贤、泾河东庄、南水北调西线等6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设计总工程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发表论文137篇,出版专著16部,授权发明专利51项。获水利领军人才、大坝杰出工程师、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出彩河南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手机地图上,黄河的脉络清晰可辨,水情动态触手可及。但在张金良的脑海中,却装着另一条“黄河”——这条河有记忆,记得每一次洪峰的脾气,每一段河床的变迁,也记得他走过的每一步。

张金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10月9日,走进他的办公室,一摞摞奖杯与证书堆在角落积灰。最引人注目的,反而是窗台边垒成小山的黄河石——它们形态各异、未经雕琢。他随手拾起一块,指尖抚过粗粝纹理,动作熟稔得如翻阅一本浸透岁月的书。

抬头看,“懂么?会么?敢么?”六字拓印悬于墙上。这三问,自挂起那日,便成为他一生不曾偏离的考题。

“黄河不相信空谈,只认实实在在的行动者。”他用四十年,把答案写进了波涛。

“懂么?”

——始于敬畏,探寻长河脉动

张金良的记忆里,始终烙印着童年的一个深夜。

1975年8月,驻马店的一场特大暴雨让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等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沟壑横溢,损失惨重,不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吃不上饭。

灶台边,母亲一言不发,默默烙着一张又一张饼。12岁的张金良一边烧火,一边眼馋着平时不多见的白面饼子。母亲不让他动,只说:“早点送去,他们就能少挨一会儿饿。”

那一刻,洪水不再是书上的词汇,而是夺去口粮、浸透墙根的恐惧。一颗种子从此埋入心土:他要治水。

高考志愿栏第一条,他毅然填下“水利工程”专业。天津大学毕业后,同学中有人南下闯荡,有人留京深造,他却逆流而归,回到家乡。“这土地养大了我们,总得有人回来守护它。”

可理想,很快撞上了坚硬的现实。

1985年7月,揣着热乎的毕业证,张金良背着行囊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报到。第一次真正站在奔腾的黄河岸边,他怔住了——浑浊的河水激流而下,与家乡宁静的塘坝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真的能读懂它吗?”年轻的他在心中自问。

面对陌生,他选择了最笨也最踏实的路:徜徉在纸页之间,又投身于河道之上。

资料室里,他日日啃读水力学、河流动力学,俄语的老图纸来回摩挲了千百遍,泛黄的书页很快被钢笔批注覆盖;休息日,就拎一壶水、揣几张饼,徒步走进河滩,用双脚丈量160多公里的库区——每个险弯、每片软滩,都要亲自走过。

后来有了摩托车,他更是驰骋于两岸。渐渐地,黄河的“脾气”被他摸出了轮廓:哪一段易淤,哪一处易险,几月洪峰最凶,何年会结冰塞河……他都开始了然。

但黄河,从不轻易交底。

老治河人口中,黄河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河底的泥沙会大块大块地翻卷起来,有二三十厘米高,犹如河底被掀起。有人亲眼所见,却说不清缘由,更没人能记录到它的真容。

这个“揭河底”到底咋回事儿?张金良较上了劲。

他翻遍中外文献,骑着摩托一遍遍往返可疑河段。风雨无阻,观察、推演、计算……最终,他创新性地将流激振动理论运用到河流动力学上,成功推导出“揭河底”的发生机制。

为了捕捉实证,他带团队在河边扎下。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所有人的目光都牢牢锁定河面……终于,河底淤泥成片掀起!相机咔嚓一声,留下了珍贵影像。

后来,科研团队的相关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断。黄河泥沙研究中的一大谜题,终于有了科学的注脚。

“会么?”

——成于智慧,运筹水沙千里

2001年,张金良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主任。再巡黄河大堤,目睹这“千里悬河”,心头不由一紧。

那一刻,他明白,“懂”只是叩开了大门。

真正的较量是“会”——会共处、会治理、会化险为夷。

彼时,他身兼数职,责任千钧。调水调沙试验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调度组组长、方案组副组长、后评估组组长……所有防汛方案都要从他手里发出,白天连着黑夜,忙碌成了常态。

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一个大胆的设想悄然成形:在黄河上开展调水调沙的原型试验。经过无数次推演,张金良和团队成为“吃螃蟹的人”。

“这样复杂多变的大江大河,实验室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都有局限,必须在真实的黄河上进行原型试验,才能真正摸清其规律。”他说。

这件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他比谁都清楚风险:原型试验一旦失控失败,轻则前功尽弃,重则危及两岸百姓。

同样棘手的,是当时落后的信息条件。上千公里的河道上,水情、工情瞬息万变,信息传递却如同老牛拉车。

2002年7月,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在长达1000公里的河段启动。

指挥中心与各水文站、闸坝枢纽及各单位之间,通信手段不发达,主要依赖电话。决策者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感知黄河的脉搏。“那种感觉,就像在指挥一场大战,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张金良回忆道。

这次试验为黄河治理打开了新大门,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打破信息壁垒。

之后的两年间,随着海量数据的积累与实战经验的沉淀,2004年,试验河道延伸至2200公里。张金良又提出了关键一招:“人工塑造异重流。”

何为异重流?他打个比方:就像一杯未搅匀的蜂蜜水,清浊自然分层。我们要做的是,在底层浑水运动到大坝时,精准打开底层的排沙洞闸门,将高含沙的浑水排出水库。这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时机把握,分毫之差,结果便可能天壤之别。

那次调度,他终生难忘。指令一道道发出,闸门一寸寸提起。他站在大坝上,眼见原本相对清澈的出水口,突然涌出浓稠泥浆,如同黄河深藏的脉搏被触动。

成功了!

人工异重流的突破,也为后续调水调沙打下了关键基础。在一次次试验下,最终实现黄河下游千里悬河主槽全线冲刷下切3.1米,最小过洪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增加至5000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悬河”持续淤积抬高、防洪险情不断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扭转。

40年来,张金良探索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

为延长小浪底拦沙库容的使用寿命,他带领团队构建起多沙河流水库“蓄清调浑”的理论技术体系,攻克了库区泥沙淤积形态控制难等三大难题,为后续古贤水利枢纽的规划,铺就了坚实之路。

正是基于调水调沙实践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张金良在后来的工作中全力推动黄河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他牵头搭建数字防汛平台的初代框架,为如今覆盖全流域的立体监测网络及数字孪生黄河平台,奠定了关键基础。

如今,指挥中心,巨屏上数据奔流,闸门能远程掌控。但张金良始终记得那些不眠夜:“没有当年的冒险,就没有今天系统里的数据。河,是蹚出来的。”

“敢么?”

——归于担当,踏浪时代潮头

“敢”,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张金良而言,这份胆魄的试炼,落在了关系黄河百年安澜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上。

古贤水利枢纽的地基,被形容为一张“千层饼”——软硬岩层交错叠压,是工程界的“硬骨头”,最棘手的任务就是改坝型。在“千层饼”上,将面板坝改为方便排沙、经济适用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需攻克无数技术难题,犹如在流沙上筑起摩天大楼。

劝退的声音从未停止:“风险太大,何必冒险?”

张金良却铁了心:“我们不啃这块硬骨头,难道要把风险原封不动留给子孙?”

答案,写在此后无数个奋战的日夜里。

为了摸清“千层饼”的性子,他带队钻山沟,扎进晋陕峡谷的寒冬。北风凛冽,吹得人脸颊生疼。年轻的队员忍不住直跺脚,张金良却俯下身,仔细查看刚取出的岩芯:“咱们今天在这受冻,为的是大坝一百年后能站稳。”

面对深层软弱夹层这一核心难题,他们想出妙招:在地下60米深处,为大坝造一个坚固无比的“钢铁脚跟”——先掏空脆弱层,再灌填混凝土。

那是意志的鏖战。张金良和团队时刻监控着每一次灌浆的压力、流速和温度,数据稍有异常,立刻分析调整。他说:“这些看不见的地基,才是工程真正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的导流洞工程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1号洞全线贯通,工程即将转入中下层开挖阶段及混凝土转序阶段。

离黄河安澜的梦想,又近了一程。

四十载春秋,张金良将心血倾注于滔滔黄河。从参与者到引领者,他亲历多项重大治黄工程,荣誉满载。

但他从未忘记初心。办公室墙上的“三问”,如晨钟暮鼓,日日回响于心。

“黄河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考官。”张金良说,“它不断抛出新的考题,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持续创新。”

今日的黄河岸边,处处跃动着生机。夕阳下,鬓角泛白的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博士生,边走边谈。他抓起一把土,搓了搓:“数据是冷的,但泥土却有温度。治理黄河,既要信电脑,更要信脚板。”

跟随他学习三年的博士生李达,早已被老师这种脚踏实地、胸怀天下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感慨:“治黄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股韧劲。我愿把这件事,当作一生的事业去追求。”

长河浩荡,昼夜不息。问道之路,亦无终时。

面对黄河这道永恒的考题,一代代像张金良这样的“黄河答卷人”,正以毕生的坚守与勇气,将安澜的答案,写在滚滚波涛之间,绘入大河两岸百姓的平安梦里。

来源:河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身上长了这3种东西,是癌症来临的提示,可千万别大意

身上长了这3种东西,是癌症来临的提示,可千万别大意

Kerry哲学
2025-11-07 11:20:02
莫言:能让人闭嘴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身份

莫言:能让人闭嘴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身份

清风拂心
2025-09-15 11:15:11
火箭怕小谢打出来,又怕小谢打不出来,2000万的小谢,续不起呀

火箭怕小谢打出来,又怕小谢打不出来,2000万的小谢,续不起呀

mvpmade
2025-11-13 07:47:16
全运会|排球——女子18岁以下组小组赛:山东队胜河南队

全运会|排球——女子18岁以下组小组赛:山东队胜河南队

生活新鲜市
2025-11-14 00:27:19
希金斯4-3晋级,肖国栋状态遭质疑,冠中冠战报揭示最新动态

希金斯4-3晋级,肖国栋状态遭质疑,冠中冠战报揭示最新动态

萧狡科普解说
2025-11-14 01:34:19
66岁孤身一人,帮大哥还清400万的梁天,却唯独对宋丹丹心怀愧疚

66岁孤身一人,帮大哥还清400万的梁天,却唯独对宋丹丹心怀愧疚

秋姐居
2025-11-13 21:55:51
大开眼界!曾医生同款睡裙爆火,一夜超22万人购买

大开眼界!曾医生同款睡裙爆火,一夜超22万人购买

麦大人
2025-11-10 15:02:50
A股:做好准备了,明天,周五或将迎来大级别的行情!

A股:做好准备了,明天,周五或将迎来大级别的行情!

明心
2025-11-13 15:12:54
广东一女儿将母亲器官活活剜出,母亲临死前哀求:妈妈错了

广东一女儿将母亲器官活活剜出,母亲临死前哀求:妈妈错了

纸鸢奇谭
2024-10-13 19:29:37
妻子瞒着丈夫和男同事旅游,7天后回家,丈夫:他有艾滋你知道吗

妻子瞒着丈夫和男同事旅游,7天后回家,丈夫:他有艾滋你知道吗

兰姐说故事
2025-05-03 15:00:11
又有大的来了!福建舰刚入列,中方就打出天大阳谋,美国担忧成真

又有大的来了!福建舰刚入列,中方就打出天大阳谋,美国担忧成真

傲傲讲历史
2025-11-12 17:31:48
出手就有?火箭小将一数据历史之最 连续四场完美发挥已彻底蜕变

出手就有?火箭小将一数据历史之最 连续四场完美发挥已彻底蜕变

惊奇侃球
2025-11-14 00:18:43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主食越少越好 甚至完全不吃”观念需纠正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主食越少越好 甚至完全不吃”观念需纠正

红星新闻
2025-11-06 17:53:32
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观:唯利是图、气质文弱、善于虚言、民风败坏

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观:唯利是图、气质文弱、善于虚言、民风败坏

沈言论
2025-11-10 18:40:03
误击还是意外?谁在格鲁吉亚上空击落了土耳其 C-130 运输机?

误击还是意外?谁在格鲁吉亚上空击落了土耳其 C-130 运输机?

音乐时光的娱乐
2025-11-13 13:33:27
亨德利:赵心童的存在 让斯诺克运动变得简单了

亨德利:赵心童的存在 让斯诺克运动变得简单了

罗克
2025-11-13 11:08:42
后悔都来不及!离婚仅一周的李亚鹏,竟成海哈金喜高攀不起的存在

后悔都来不及!离婚仅一周的李亚鹏,竟成海哈金喜高攀不起的存在

做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2025-10-26 14:19:20
苏林的风格开始转变,从称呼的转变可以窥探端倪

苏林的风格开始转变,从称呼的转变可以窥探端倪

锐器
2025-10-08 22:38:44
400亩!大丰收!他在福州当起“农场主”!

400亩!大丰收!他在福州当起“农场主”!

爱下厨的阿椅
2025-11-13 00:23:01
男性如果此部位的毛发变白,说明寿命在逐渐减少,了解吗?

男性如果此部位的毛发变白,说明寿命在逐渐减少,了解吗?

华人星光
2025-08-08 13:47:15
2025-11-14 04:08:49
中工网 incentive-icons
中工网
中工网为全国总工会主管、工人日报社主办、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管理的中央新闻网站
307536文章数 118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月产能突破百万片,中芯国际Q3净利增43.1%

头条要闻

高市早苗扯着眼皮诉苦:我现在每天只睡2小时

头条要闻

高市早苗扯着眼皮诉苦:我现在每天只睡2小时

体育要闻

跟豪门传了十年绯闻,他却偏要“择一队终老”

娱乐要闻

王鹤棣孟子义真要搭?

财经要闻

源峰25亿赌局!汉堡王中国"卖身"求生

汽车要闻

具备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欧拉5预售价10.98万起

态度原创

健康
房产
旅游
手机
艺术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房产要闻

8200元/㎡!海口宝龙城,彻底杀疯了!

旅游要闻

11月13日最佳情报|济南大明湖斑斓如诗,初冬珍珠泉斑斓多姿

手机要闻

澎湃OS 3第三批推送:小米14、REDMI K70系列全覆盖,你收到了吗

艺术要闻

春风拂面!古典美与工笔画的绝妙碰撞。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